【本報訊】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與中評智庫基金會於3月8日在香港舉辦論壇,主題是“兩岸關係的重大變化與趨勢評估”,與會者結合全國兩會傳遞出來的涉台政策意涵,圍繞台灣大選結果對台海形勢影響、金廈海域“2·14”事件、新形勢下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大陸“全國兩會”涉台政治信息等議題進行分析解讀,並對5·20後兩岸關係走向提出研判與建議。
論壇由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所長李風主持,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中美交流基金會政策顧問李劍諸,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研究部主任束沐,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研究員楊明勳參加論壇並發言。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民進黨繼續執政意味著台海將面臨更為險峻的形勢,島內政黨政治和民意生態發生的新變化,中美關係持續對抗尚未“見底”,美國對台灣政局干涉加深,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催化兩岸關係風險;大陸對台總體方略中,“和平統一”與“武力解決”構成了一體兩面的辯證關係,回到一個中國原則,和平統一將具有廣闊空間;反之,“急獨”盡頭就是急統,未來大陸將更加堅定地打擊“台獨”、促進統一。
李風:打擊台獨 大陸將用行動和實力說話
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所長李風認為,隨著“獨上加獨”的賴蕭配上台,“台獨”勢力向大陸方面進行各種挑釁的可能性大為增加,美國反華勢力也會加緊向“台獨”勢力下指導棋,反中抗中將掀起一輪新的高潮,台海不僅波濤洶湧,甚至將出現驚濤駭浪的可能。他指出,大陸對台政策核心,是打擊台獨、推動統一,進一步掌握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戰略主動,戰略上將謀定而後動,對“台獨”分裂從“堅決反對”轉向“堅決打擊”,“打擊”意味著以行動面居多。
李風強調,面對“台獨”挑釁,最好辦法是,以行動說話,用綜合國力說話,特別應運用對台工作合力,在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法律、社會心理等層面打擊“台獨”勢力不留任何情面,同時堅決反制外部干涉。他認為,在強大政治攻勢及壓力下,徹底孤立“台獨”分裂勢力,讓他們無路可走、真正嘗到苦頭,走向最終失敗的命運。
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表示,只要大陸方面提出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平統一就還有機會。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兩岸的和平因素存量不斷減低的時候,武力解決因素的增量則在不斷提升,此消彼長,就會導致兩岸關係發生一系列的重大變化。這是不容低估的趨勢變化。兩岸關係如果發生根本性變化,關鍵就在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上發生根本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做出界定,一中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有了這樣的內涵,兩岸關係才有和平、才有發展。
郭偉峰認為,因為兩岸關係的互信基礎蕩然無存,廈金水域“2.14惡性撞船事件”從一開始就不是純粹的執法糾紛,從動機到效果,都是兩岸關係根本性質的極限被故意衝擊。台方予人感覺是要把所謂的管轄權上升為“主權”,偷渡“兩國論”,陸方只好中止廈金水域中台方自己單邊劃定所謂的“禁止限制水域”,其實是在遏制台方的分立企圖,力保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不發生根本變化。
郭偉峰強調,兩岸必須統一從來就是最大的民心民意,和平統一是大陸同胞公認的最佳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陸實力的崛起,以及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進程所需,儘快、儘早解決台灣問題的要求從民間呼聲已經進入大陸的“民心政治”核心範疇。如果台方不僅背道而馳,還企圖採取武力手段實施“台獨”,那麼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就會發生顛覆性的重大變化,這個時候,武力解決“台獨”問題是大陸方面唯一選擇與對策。
劉瀾昌:“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再思考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表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方針,是北京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組成部分,來自有源,承傳有序,與時俱進。根據今年島內領導人選舉過程及之後的形勢新變化,如何有效的發揮島內人民群眾的作用,扭轉島內不利趨勢,堅定不移打擊統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需要實事求是的再思考。
劉瀾昌認為,這次台灣領導人選戰,可以看到幾個新的特點:美國對台灣的影響力不是小了而是更加嚴密控制,島內青年對大陸對台的各種措施包括軟硬措施總體上無感的不少,大陸對台予以優惠等方面的經濟力並未能有效轉化為政治力,這點在投票上反應尤為明顯。
劉瀾昌指出,真實的分析當下的台灣思潮,不能不認為分裂的力量在增長,而支持統一的力量在消減。綠色加白色,共有九百多萬選票,國民黨“朱家軍” 也走向民進黨B隊。如何扭轉這種政治生態的走向,不能不是要完成統一大業的中國人需要嚴肅面對的嚴峻形勢。
劉瀾昌說,客觀看島內形勢,不可能幻想美國等外部勢力不干涉台灣內政,也不可能寄希望於島內政權輪換更替來實現平解放台灣,也不能寄希望於島內民眾包括青年人自然地轉變思想。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不能自然而然等待島內人民覺悟,而必須運用各種“合力”有針對性有實效地做引導轉變工作。
李劍諸:中美關係仍大有可為 兩岸關係亦然
中美交流基金會政策顧問李劍諸回顧了今年以來兩岸關係的重要節點事件,包括1月賴清德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2月金門撞船事件引發全世界關注、3月大陸“兩會”涉台措辭嚴厲等,進而認為,今年兩岸關係很不樂觀,正如台灣學者趙春山所說,如果大陸要對台動武,一點也不驚訝。他指出,這背後是中美之間的政治分歧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李劍諸引述王毅在“兩會”外長記者會上的談話指出,美國和西方不斷以國家安全作為理由阻止中國的市場競爭,原以為舊金山峰會後,中美關係會有所和緩,但事實是“沒有最差衹有更差”,長期態勢也是如此。
李劍諸表示,美國政壇內鬥激烈,但唯一共識就是抨擊中國,所以這次美國大選不管誰上台,大選議題必然是競相抨擊中國、比誰抨擊得更厲害。拜登上台延續特朗普對華政策變本加厲,在國防報告中非常明確界定中國為美國最大的長期性挑戰,地位超過俄羅斯,而台灣問題正是中美之間的最大衝突。
李劍諸介紹,“友岸外包”和“全球南方”是現在國際政治中的兩個熱門概念,這兩個概念都由美方炒作、且包藏禍心。他認為,“友岸外包”是拜登政府對華經貿脫鉤、轉移供應鏈的重要策略,通過軟硬兼施的政策推動外資撤出、減少對中國依賴,但近年來許多中國企業在中南美洲設廠,其實是大國博弈之下變相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全球南方”的實質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刻意打壓中國、拉抬印度的國際地位。
李劍諸認為,在這種趨勢下,他留意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上強調,更好團結海內外、島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愛國力量,不斷壯大反“獨”促統力量,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他認為,儘管大家對中美關係非常悲觀,但中美關係還是大有可為,雖然官方層面難有善意,但民間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同理,兩岸官方無法對談,不代表民間交往可以停止,仍然是大有可為,就看大陸如何去做了,其中,香港民間完全可以發揮融通兩岸的特殊作用。
羅祥喜:台海風險有增無減 兩岸統一大勢難逆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認為,兩岸關係近年來出現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首先是兩岸缺乏正常的官方、半官方溝通對話管道所產生的問題日益突出,影響越來越大;其次是賴清德更加明顯的“台獨”理念與個人風格,而且與大陸交流接觸、理性務實理解大陸的綠營人士越來越少,對兩岸情勢誤判的機率上升;三是國民黨監督能力下降、兩岸論述趨綠,主導台灣政治走向的能力減弱;四是美國介入台灣政治發展的力度、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強,外力干涉有增無減;五是涉及台灣問題或兩岸關係的突發事件,如果處理不及時、不妥當,加上前述種種原因,演變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風險大為提高,值得高度重視。
羅祥喜表示,在看到兩岸關係發展的種種問題的同時,也要看到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因素或趨勢:首先,大陸一直掌握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堅定推動國家統一進程;其次,台灣的主流民意與民進黨有漸行漸遠之勢,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重要社會基礎;三是兩岸融合發展已經成為近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動力;四是大陸對台灣同胞的吸引力有增無減;五是美國雖然不斷打“台灣牌”,但也深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得不反覆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不變,強調不支持“台獨”等。
羅祥喜認為,從短期或近期來看,兩岸關係的發展充滿變數和挑戰,但從長期或發展的角度來看,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勢難逆,統一是必然的前景。
束沐:發揮大陸主導權 調動人民主動性
中評智庫研究部主任束沐認為,從2024選舉結果中,可以看到政黨結構“從二元到三元”、意識形態“從二元到一元”的深層次變化。在藍綠白三元結構之上,不僅形成了“拒統保台”的一元化共識,還形成了“親美優先”的一元化共識。他表示,台灣選舉政治已經從“熱民粹”轉向“冷民粹”,近年來民進黨“反中牌”失靈,正是“冷民粹化”的直觀反映,但“冷民粹”仍可以催生和加劇“熱對抗”,民意因素特別是大陸民意在兩岸博弈的角色日益突出。
束沐表示,在民進黨已經連續執政8年、邁入12年,但支持民進黨民意比例降至四成的背景下,大陸應深入總結近年來打擊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團結爭取台灣人民的整體成效,進一步提升對台政策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就兩岸民間交流而言,需把握“情感”和“情懷”之間的辯證關係。堅持民族大義固然是對廣大台灣同胞的本質要求,但要辯證理解和理順“引導台灣青年對大陸產生正面情感”與“培育台灣青年的中華民族情懷”之間的關係,“情感”是“情懷”的前提,有“情感”才會有“情懷”。
束沐認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進和平統一進程,歸根到底要發揮大陸的主導權,調動起兩岸人民的主動性。
楊明勳:民進黨將繼續限制兩岸交流 福建可依法管轄金馬
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研究員楊明勳認為,民進黨持續維持執政優勢下,台灣當局勾結西方國家,片面實施行政管轄權限制兩岸交流和往來的行動不會停止。蔡英文當局八年期間,外國政府、議會、智庫和學者的報告,出現不少認同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互不隸屬關係,變相支持蔡英文當局的兩岸立場。選舉期間,蔡當局鼓勵檢調機關大肆發動偵查,以反制大陸介入選舉為借口,調查兩岸交流活動,箝制海峽兩岸人民交流往來,破壞兩岸共同社會建立基礎。在“看守政府”期間,仍不忘從“兩岸互不隸屬”立場出發,強勢處理兩岸爭議事件,從認知作戰方式進行宣傳。
談及2·14事件,楊明勳表示,金門禁限制海域由台灣當局片面劃設,對大陸地區船舶和人民沒有法律拘束力和政治正當性,從“一個中國原則”出發,廈金水域海上安全屬於福建省事務,福建省人民政府可以在聽取金、馬兩縣政府意見下公布具體的管轄方式,行使對包含金、馬兩縣的管轄權,提供海警部門執法管理的法源依據。
在總結發言時,李風用“有深度、有高度”來概括此次論壇。他表示,郭偉峰董事長從理論深度看待兩岸關係,對賴清德就職後的特徵、走向、變化等方面做出預判;劉瀾昌所長結合對台灣大選的觀察,提出非常到位的分析,亦說明面對台灣社情民意變化,不能還用傳統思維應對;李劍諸顧問從中美關係的角度看台灣問題,既然中美關係應有所作為、有很多做工作的空間,兩岸關係可以做的工作也非常多,關鍵是如何做、誰去做的問題;羅祥喜執行長從兩岸關係的變化來分析,提出未來政策的走向,需要高度重視;楊明勳博士對兩岸關係、港台關係、金門惡性事件的提出看法和建議,說明台灣青年才俊也有愛國者,培養愛國者從現在就要做準備;束沐研究員從四個方面的辯證關係來分析兩岸關係的變化,提出很多新觀點、新建議。
論壇全文稿將在《中國評論》月刊發出,與會學者觀點稿也將在中國評論新聞網陸續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