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綠色和平減塑大使Janet 謝怡芬表示,擔任綠色和平減塑大使這個新身分收到許多迴響,很多人告訴我他們如何響應,在生活中多做一點點,期盼守護美好地球。許多人都特別關注生活中氾濫的塑膠問題,想知道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塑膠的負面影響呢?
謝怡芬說,今天想分享給大家不可不知的三大重點,讓大家在生活中一同實踐,保護下一代未來。這些重要資訊,也歡迎你在生活中分享:
一、拋棄式用品比較衛生?過去疫情期間,許多店家以衛生考量為由,暫停接受消費者的自備容器盛裝。但其實公衛專家曾指出病菌和病毒在塑膠容器內部可以生存,也可以存活在塑膠表面上。正確的方式是確實清潔雙手和物品,避免病毒停留。使用免洗餐具和塑膠包裝,反而更容易讓人忽略清洗步驟,增加風險。
二、錯誤使用塑膠,暗藏健康危機!塑膠編號 3 號的 PVC「聚氯乙烯」添加物是有毒的,塑膠編號 6 號的 PS「聚苯乙烯」不可盛裝高溫食品,常見於小吃店、火鍋店及兒童餐具編號 7 號的「美耐皿」(Melamine),應避免盛裝超過攝氏 70 度的熱食或飲品,也不可微波加熱。錯誤使用塑膠,將可能有致癌危機。
三、喝飲料無法避免使用塑膠杯?很多人以為,在盛行外帶、手搖飲王國臺灣,一次性塑膠是無法避免的。其實不然!臺灣今年正式邁入「循環杯元年」,全臺目前已經有超過 1,800 多個店家提供循環杯服務3。綠色和平更在今年 10 月推出「循環+1杯」活動4,邀請民眾響應使用循環杯。
許多專家與科學研究證實,塑膠污染無所不在,已經侵入飲用水、空氣、土壤內都有微塑膠,但你我是有能力參與改變這個現況的!2018 年以來,綠色和平推動生活中的減塑,並推廣體育盛事、大型公開活動以循環杯取代一次性杯子,達成源頭減量。現在,更聚集全球力量,推動強有力的《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限制塑膠生產、推動重複使用,並全面淘汰一次性塑膠,從根本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第 3 次《全球塑膠公約》談判會議(INC3)將在 11 月 13 日於肯亞展開,然而,在 2023 年的前兩次談判會議中,公約內容尚未有任何進展。綠色和平代表團將把握僅剩的 3 次談判會議中,積極推動政府與企業代表同意,《全球塑膠公約》內容需朝向「塑膠產量減少 75%」 的目標制定。
這些重要的工作,不能沒有你加入,請你今天就連署支持,讓改變盡快發生!由衷感謝大家對環境與下一代的愛護!
綠色和平減塑大使Janet 謝怡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