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第十九屆“兩岸和平研究”學術研討會於10月27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近三十位兩岸學者圍繞“世界秩序變化與兩岸關係”主題,分四場次展開深入研討。在“台灣選舉與兩岸關係”分場次中,兩岸學者普遍認為,2024台灣選舉,如果綠營繼續執政,兩岸關係形勢將更加嚴峻,黑天鵝事件隨時都可能會出現;如非綠獲勝,兩岸關係有望重回和平發展道路。如今藍白合進入關鍵階段,需高度關注其“合”的形式、層次以及權力分配方式。整體來看,選舉結果不會影響兩岸關係基本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朱衛東認為,2024台灣選舉意味著兩岸關係又走到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選前,要保持兩個高度警惕:一是警惕賴清德打“抗中保台”的意識形態牌而帶來的影響;二是警惕美國插手干預介入大選的影響。選後,要高度關注不同選舉結果對兩岸關係帶來的影響。朱衛東認為,選舉從理論上有三種結果:一是綠贏,賴會延續蔡的路線,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兩岸關係對抗的僵局擴大;二是非綠贏,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台灣經濟繁榮發展帶來機會之窗,兩岸很快就能恢復春暖花開的雙贏局面;三是出現如20年前連戰宋楚瑜提起選舉無效之訴。另外,還要關注“二合一”選舉中,民進黨能否再保持61席過半,或是三黨不過半,這些都可能會對島內政局產生不一樣的影響。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所教授黃瓊萩分享對周邊國家觀察的思考,認為中國式的多邊機制與西方式最大的區別在於文化思維不同。西方式多邊機制具有基督教精神,指導WTO、美國所主導的同盟體系等機構,其優勢在於鼓勵好奇心,鼓勵基礎研究,但容易產生文明上的壓迫。中國式多邊機制源於儒家式的天下體系思維,不需要急迫地教化他人,但存在階層制和自我中心心態。執行層面上,“一帶一路”倡議更強調包容性和連接平台。兩種多邊機制衝擊世界秩序,一些國家通過親美來提升世界地位,東南亞國家則希望在兩種多邊機制中維持平衡,中亞國家傾向於低調中立,同時尋求中國式多邊機制的合作機遇。未來,中美競爭不會停止,美國可能扮演主要挑起爭端的角色,大陸大概率更多選擇居中協調。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彭維學認為當下藍白合進入新階段的特點可總結為空間增大、加速推進、挑戰猶存等。彭維學表示,藍白合空間增大,體現為從14號的雙方你來我往,到如今雙方以“時間緊迫”“為了台灣利益”等由頭達成了暫時協商,朝有利方向發展,政治協商的彈性空間更大,互信累積更多,民調上出現積極變化。同時,還要注意藍白合仍在面臨內部權力分配、綠營攻擊以及美國牽制等因素,需以智慧應對黑天鵝事件,還要關注不同結果對台海衝突的不同影響。
台灣致理科技大學國貿系副教授、國民黨原大陸事務部副主任張弘遠表示,兩岸經貿的脫鈎趨勢越來越明確,台商積極布局印度且規模不斷加大。未來台灣島內經濟實力未必有太大的成長趨勢,但從供應鏈脫鈎和風險分散兩大因素來看,海外投資所占GDP會不斷增加。未來兩岸經貿關係會維持一定程度的聯繫,同時台商在南亞、東南亞的直接經貿往來和產業分工也在緊密對接。兩岸的7成ITC產業合作會在未來5至10年快速下滑,3成傳統製造業在大陸投資基本維持不變。張弘遠還認為,此次台灣大選對於歷史進程未必會造成結構性的改變,但必定會帶來選擇的難度或路線的歧義。除台灣地區領導人大選外,國民黨的目的還要追求在立法院打破三黨不過半。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表示,2024台灣選舉不會影響兩岸關係大格局。如綠繼續執政,兩岸關係出現黑天鵝事件機率較大,兩岸關係只能往更加嚴峻的方向走。如非綠獲勝,兩岸關係很可能重回和平發展道路上。未來無論選舉誰贏誰輸,兩岸關係研究都有必要關注以下三個重要概念:一是兩岸命運共同體,具有繼“兩岸一家親”、“九二共識”後值得挖掘的理論價值;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內政角度;三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外交角度。
本場次由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東亞所教授寇健文和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鄭劍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