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台應該強化產業合作~共享發展機遇

  【本報訊】第19屆桂台經貿文化合作論壇於10月31日在廣西南寧舉行。在主旨演講環節,7位來自兩岸的學者、企業家代表等有關人士,圍繞“深化融合發展 共創美好未來”這一論壇主題分享看法。發言嘉賓普遍表示,桂台兩地在融合發展方面有著良好條件,在攜手拓展國際國內市場方面有著廣闊空間。桂台兩地應當優勢互補,加強產業合作,共享發展機遇。

  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馬義生表示,廣西作為中國與東盟國家往來的國際大通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加強桂台產業合作可互通互惠,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與合作共贏。他說,當前,桂台產業合作面臨新機遇,一是,有國家重大戰略支持,可以共享沿邊臨港新機遇;二是,有堅實的工業基礎支撐,基本形成產業鏈融合發展格局;三是,有獨特區位政策資源加持,助力企業發展機會多多。未來,可以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政策引領;聚焦重點產業,打造標杆典範;布局工業互聯網與城市物聯網兩大領域。

  台商代表、寧和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副總裁蕭宜洋表示,“深化融合發展 共創美好未來”是本次會議的主題,也是我們兩岸同胞在各行各業共同追尋發展的目標。友好合作交流合作是我們共同發展的基礎,其中離不開文化上的認同。文化是一個民族靈魂刻印在血液裡的基因,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人民所呈現的精神面貌。雖然相隔海峽兩岸,但我們一直秉承著同一種文化素質與信仰,以文化基底帶動經濟、貿易和民族特色相結合,共同走過了十數年的合作時光。雖然國際風雲變幻,但血濃於水的親情紐帶和幾千年的文化羈絆,必將使兩岸半導體產業高端合作衝破重重阻礙,共創同屬一個民族的輝煌,讓前途更加坦蕩。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農辦專職副主任、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韋波表示,桂台農業交流合作,從上世紀80年代期的傳統種養業,逐步向現在的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合作領域不斷拓寬、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升,台胞台商通過各種途徑積極參與到廣西鄉村振興中來,有力促進了桂台兩地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桂台兩地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深入合作有巨大潛力;在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方面深化合作有深厚基礎;在設施農業提升方面開展合作有較大需求;在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加強合作有良好條件;在攜手開拓國際國內市場方面有廣闊空間。

  台商代表、竹安水產上海分部總經理廖洸輝在發言中談及漁業發展,他表示,不管是產業經濟、產業結構、產業鏈,都不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國家從2016年開始推動漁業轉型。2018年廣西三江創新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助推漁業精準扶貧,2019年開始打造高值漁扶貧產業,目標是到2025年漁業經濟總產值要達到1600億,現在就已超過這個目標。由此可見,政府定的政策和民間配合的發展是很密切的。談及漁業發展的展望,他表示,可以結合文旅觀光、文創商品等,讓年輕人參與近來,增加年輕人的想法和思路,推動數字化的虛擬運營。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鄭藝表示,桂台兩地文化交流非常頻繁,其中非遺文化交流成為桂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文化交流與旅遊合作是促進兩岸良性互動的重要抓手,為推動桂台文化旅遊合作不斷走深走實,促進桂台兩地文旅融合發展共同繁榮,應當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桂台文旅交流合作機制;二是創新桂台文旅融合發展路徑;三是拓寬桂台交流合作空間。桂台文化旅遊交流合作對促進兩岸同胞更加心靈契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未來應當攜起手來,為深化桂台文化旅遊交流合作共同努力,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錦上添花。

  全國台企聯副會長黃薇彤表示,中國-東盟產業合作區的建設將為廣大的台商帶來巨大的商機。廣西是中國唯一與東盟國家既有陸路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份,擁有12個邊境口岸25個邊貿互市點,在中越邊境一線,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港口等對接東盟現代立體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圍繞西部陸海新通道、自貿試驗區、開放平台和開放型經濟、口岸通關便利化等對外開放重點工作出台了一批重大的改革舉措,開放體制機制也不斷完善。廣西各級政府多部門大力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惠邊模式不斷創新。廣西面向東盟橋頭堡的貿易趨勢,結合中國-東盟產業合作區建設,既是廣西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廣大台商台企在國內發展的重大機遇。

  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經濟局局長張世宏表示,近年來,台商在大陸的投資保持增長勢頭,台商對投資大陸的信心持續恢復。廣西不僅僅是大陸珠三角的台企向內地轉移的最佳選擇,還是大陸台企進軍東盟市場最佳選擇。廣西未來前景廣闊,此外,廣西是台灣農漁業在大陸發展的最佳選擇。希望廣大台企台胞堅定在大陸發展的信心,把握好大陸經濟發展的態勢,找准定位,到廣西多看看,多來投資,促進桂台合作不斷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