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第八屆京台學者共研會8月29日,在京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9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圍繞“中國式現代化與兩岸融合發展”主題展開深入研討。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北京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北京市委主委、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會長王紅,中央台辦研究局局長仇開明,全國台聯副會長楊毅周,北京市台辦主任霍光峰,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楚國清,台灣絲路文化協會理事長賴來焜等領導嘉賓出席會議。
本屆論壇由民革北京市委、北京聯合大學、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聯合主辦,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中國政法大學台灣法學研究中心、北京中山文化交流協會、台灣絲路文化協會承辦。
北京市政協副主席、民革北京市委主委、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會長王紅在致辭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現代化,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選擇到大陸發展,把智慧和力量融入兩岸融合發展潮流。中國式現代化將為台胞扎根大陸、建功立業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北京市將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首善標準,發揮首都優勢,持續深化京台交流合作與融合發展,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北京篇章貢獻力量。
王紅表示,京台學者共研會是北京市舉辦的一項學者交流活動,秉持“共研共商共同關注的話題,共謀兩岸發展之道”的宗旨,為兩岸學者搭建促交流、謀合作、聚共識的聯繫溝通平台,在匯聚專家學者智慧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兩岸學界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品牌。本屆共研會以“中國式現代化與兩岸融合發展”為主題,契合時代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各位學者圍繞會議主題進行充分交流研討,為推進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真知灼見,貢獻智慧力量。
台灣絲路文化協會理事長賴來焜表示,中國人就應該有現代化自信,文化自信,創新自信,治理自信,人才自信和文明自信。他指出,希望未來能夠由“六個自信”能延伸出“五個同”,即“書同文”、“語同音”、“車同軌”、“貨同幣”、“法同責”。
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楚國清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式現代化與兩岸融合發展這一主題,與新時代的兩大歷史任務——民族復興和祖國完全統一緊密相連。中國式現代化攸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兩岸融合發展關係到祖國和平統一。兩岸學者共同探討中國式現代化與兩岸融合發展這一議題,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而且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楚國清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兩岸同胞共建共享的現代化。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廣大台灣同胞的共同參與。深入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是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內在要求,也是廣大台灣同胞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現實路徑。如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他認為,這是新時代我們要回答的一項重大課題。回答好這一課題,我們既需要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規律,科學研判中國式現代化為兩岸融合發展提供的機遇,也需要積極審慎評估和應對各種障礙和風險挑戰,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扎扎實實推進各個領域融合發展。希望通過這次共研會,凝聚兩岸學者關於中國式現代化與兩岸融合發展的專家智慧,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兩岸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主旨發言環節,全國台聯副會長楊毅周發表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台灣同胞的機遇》的演講。楊毅周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正在為台灣同胞在新時代得到新的發展提供歷史性的機遇。具體而言,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規模發展給台灣同胞的經濟機遇;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和諧協調發展給台灣同胞的生活機遇;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中華現代文明發展給台灣同胞的文化機遇;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和平發展是給台灣同胞的和平機遇。
楊毅周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與機遇需要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中國式現代化為台灣同胞提供巨大的發展機遇和空間。如何才能使得這些機遇成為現實?一是台灣同胞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反對外部勢力干涉,堅決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二是台灣同胞必須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中國觀;三是台灣同胞應該投入到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中;四是兩岸應該開展廣泛的民主協商,共同結束敵對狀態,建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框架。
台灣洄源文化交流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志銘發表主旨演講表示,“一帶一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實踐。倡議提出“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張志銘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心相通。他指出,從1949年至今,台灣一直在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台灣的現代化歷程也是廣義的中國式現代化一部分。兩岸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是責任和命運的共同體。我們有很多台胞在大陸,也有很多大陸同胞在台灣,兩岸在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有著緊密聯繫。他認為,應該從這些開始,做好兩岸交流,促進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