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世界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11日通過中國政府驗收,意味著它經過三年的調試後正式開放運行。它由此進入了全球大射電望遠鏡序列,並將逐步面向全球科學界開放。這標誌著人類在揭開宇宙起源和演化秘密上邁出新的重要一步。
新華社報導,作為中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台望遠鏡的全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它被譽為“中國天眼”。
驗收由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主持,武向平院士等六位專家分別宣讀工藝驗收、電波環境評估等驗收意見,望遠鏡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於批覆的驗收指標,主要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在過去兩年多,坐落在西南貴州山區的這台望遠鏡已經發現了102顆脈衝星,超過同期歐美多個脈衝星搜索團隊發現的數量總和。它還把脈衝星的計時精度提升至世界原有水平的50倍左右,這將有可能使人類首次具備極低頻的納赫茲引力波的探測能力。
“中國天眼”的靈敏度達到世界第二大射電望遠鏡的2.5倍以上,每秒最高傳輸基帶數據38G,堪稱最強的宇宙“密碼”接收機。
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柯伽說,它使人類射電望遠鏡可有效探索的空間範圍體積擴大4倍,意味著科學家有能力發現更多未知星體、未知宇宙現象、未知宇宙規律。它也可以用於探測外星生命。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伯克利大學射電實驗室主任卡爾·海爾斯教授認為,這給天文學帶來了革命的機遇。
這個項目于1994年提出預研究和選址,實際完成總投資11.7億元。
國家天文台原台長、“中國天眼”項目經理嚴俊說,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加大,中國可以對人類的共同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已經有美國、英國、巴基斯坦等國的近十名科學家來到“中國天眼”工作。驗收之後,國際合作還將在引力波探測、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等方面展開。
“中國天眼”的反射面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為建造它和凈化周邊的電磁波環境,7000農民被搬遷,隨後回遷到10公里之外的小鎮。目前圍繞它建成了天文科普園,接待不少參觀者和訪客。
項目的奠基人南仁東在望遠鏡落成後不久病逝,被中國政府授予改革先鋒、時代楷模、人民科學家等稱號,成為推動愛國主義、科學創新的典範人物。
“星辰大海,是他的征途,也是它的征途。”嚴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