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平潭大橋~凌空飛架風暴海域

  【本報訊】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平潭海峽。遼闊蔚藍的海面上,一座白練般的大橋凌空飛架,它起於福建省長樂市,蜿蜒逶迤穿越人嶼島、長嶼島、小練島、大練島4座海島,橫跨3條航道,全長16.34公里,在福州與平潭間架起一條跨海快速大通道。

  這座由中國中鐵大橋局承建的平潭海峽大橋,堪稱“超級大橋”,可以公路、鐵路兩用,上層是設計時速為100公里的6車道高速公路,下層是設計時速為200公里的雙線I級鐵路。

  這座“超級大橋”於2013年11月開建,歷時近6年,將於今年9月底合龍貫通,2020年有望全面通車。這座大橋是我國首座跨海公鐵兩用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公鐵兩用大橋。日前,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來到平潭海峽項目部,下海島、上平台,走近一線建設者,探訪這座“超級大橋”建造的幕後故事。

在“建橋禁區”的風口浪尖上架大橋 

  平潭海峽是世界三大風暴海域之一,風大、浪高、水深、流急。這裡每年6級以上大風超過300天,7級以上大風超過200天,掀起最大浪高近10米。猛烈的波流力,是常規長江等內河橋梁的10倍以上,建造難度和風險極大。中鐵大橋局的建設者就在這被稱為“建橋禁區”的風口浪尖上開始打樁、架橋。

  平潭海峽大橋是個大塊頭,其體量之大,創下跨海大橋之最:大橋共用鋼材85.3萬噸,相當於兩座港珠澳大橋的體量。“與世界其他跨海峽橋梁相比,平潭海峽大橋建設條件更加惡劣複雜,施工難度更大,安全風險更高。”中鐵大橋局副總工程師王東輝說。

  大風是修建平潭海峽大橋面臨的最大挑戰。幾年來,項目共經歷過30多次台風,2015年的13號超強台風“蘇迪羅”風力達到14級。小練島上的施工人員清楚地記得,狂風襲來,大浪滔天,吊機、房子全部被吹垮,辦公住宿用的移動板房平移了30多米。

  大橋施工建造要與台風搶時間,項目部創新性提出“化海上施工為半陸地施工,化強風為弱風”,量身打造了13架2000噸全封閉海上造橋機,在海上營造出一個高達百米的空中長廊造橋作業間,可以遮風擋雨,增加了施工安全性。

  為精准捕捉台風的蹤跡,平潭橋項目部建立風浪預警機制,沿線布置47個風速監測點,對風速、風向、浪湧實時監測,為海上施工輸送精確氣象數據。

跨海大橋“巨無霸”裝備顯身手

  夜幕下,跨海大橋卓然而立,海面上一座巨型起重船熠熠生輝,如同大橋的守護神,更是建造跨海大橋的頭號功臣。

  這是中鐵大橋局歷時3年、耗資數億元打造的“大橋海鷗號”自航雙臂架變幅式起重船,起重能力達3600噸,主鈎起升高度達110米——相當於39層樓高,是國內起重量最大、起升度最高的雙臂架起重船。

  中鐵大橋院集團第二設計院副院長段雪煒說,“大橋海鷗”號滿足了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施工時需要整體吊裝的需求,同時降低了海上施工的安全風險。

  為減少海上作業量,很多工序提前在工廠裡加工完成。大橋的鋼桁梁在工廠裡整體製造拼裝,然後從1000公里之外的海上運輸至橋位處,現場進行海上浮吊整孔架設,成為跨海大橋吊裝首創。

  平潭海峽不僅風高浪急,而且地質條件極為複雜。在這樣的環境下跨海造橋,中鐵大橋局闖出了一項項刷新世界造橋史之最的創新絕活兒。

  中鐵大橋局剛開始施工時,第一根鋼管樁樁頭打進岩床約1米深,就被擠壓至嚴重變形。這裡的岩床之堅硬,超出想像,第一次嘗試宣告失敗。

  經過幾個月的不斷測算,工程師研發出“深水裸岩區埋植式海上平台”技術。根據海底岩面地形定制4根長短不一的鋼管樁,工程師和建設者們用打樁船將鋼管樁放到預定位置,快速聯結,形成一個臨時“板凳”。接著,下放預制的圓柱形鋼筋籠,並灌注混凝土,讓鋼管樁“粘”在海底岩石上。以“小板凳”為平台,再向外擴展平台,為海上施工找到立足之地。

青春與海風、大橋相伴

  9月12日,記者來到海上平台採訪,四面波濤汹湧,而走在高出海面七八米的棧橋上,卻如履平地。一位現場施工的小夥子說,這可是能抵禦14級台風的棧橋。

  對中鐵大橋局的青年而言,青春與這座“超級大橋”相遇,多了與台風海浪博擊的艱辛經歷,更收獲了風浪裡的成長與歷練。

  1987年出生的陳細平,黑瘦精幹。2014年2月,大橋剛開始建造時,他就來到這裡,現在已成長為項目一分部綜合工區總工程師,修建這座棧橋他記憶深刻,“剛來時,這裡四面環海,什麼也沒有,水、電都不通,出行、生活用品都需要用船運。”  

在海上平台施工,工人們只能住在集裝箱裡,海風潮濕,濕氣極重,被子一攥能出水。紫外線強度大,夏天出一次海,臉就曬成了“平潭紅”。

  而對這些年輕人來說,他們更需要忍受孤獨。

  90後鄒露第一次來到海上平台,她的老公妥鵬是海上平台的總工程師。她與老公的距離只有兩公里,但被大海分隔,一個月只能見一兩次。

  一分部黨工委常務副書記羅剛說,環境雖然艱苦,但這項世界之最的跨海大橋工程帶出了一批年輕骨幹,這裡由9個技術員組成的團隊個個年輕,一個都沒有走,還有人曾經離開又回到海上平台。如今大橋已快合龍貫通,一切的付出與努力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