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位於沙坡尾的廈港海洋文化展示廳十月三日格外熱鬧。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五周年活動暨第十二屆廈港送王船文化活動開斧儀式舉行,吸引市民遊客駐足觀看。本次活動由廈港龍珠殿、思明區釣艚送王船民俗文化傳習中心聯合舉辦。
"上龍骨"活動開始,主持人一聲令下,一根約4.1米長的王船龍骨被抬上來。主持人緊接著誦讀祝詞,握緊斧頭的造船師傅陳才有節奏地往王船龍骨砍了三次。"興啊!旺啊!發啊!"在眾人齊聲呼喊送王船口號中,開斧儀式結束。這也標誌著廈港送王船文化活動正式拉開序幕。
廈門市思明區釣艚送王船民俗文化傳習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建造王船是送王船文化活動的第一步,本屆王船長8.88米、寬2.36米,大概11月底造好。
據悉,本屆廈港送王船文化活動最大亮點是,首次由廈港龍珠殿和馬來西亞勇全殿聯合舉辦。馬來西亞勇全殿特別為本屆王船取名"海安號",寓意大海安瀾、天地人和。今年12月14日將舉行廈港送王船文化活動巡境踩街及王船化吉儀式,馬來西亞勇全殿代表將來廈參與,共同推動送王船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
主辦方還組織了精彩文藝展演。現場,南音演繹的《我的家鄉在廈門》、樂隊伴奏唱響《沙坡尾真的美》等特色節目,吸引市民遊客的目光。來自汕頭的遊客潘梓爍邊拍照邊說:"這個民俗活動很特別,閩南方言的表演讓人聽了感覺很親切,也很有活力。"廈門工學院大四學生董怡麟和張霖則帶上攝像機,全程錄製。就讀傳播學專業的她們正在準備文創設計主題的論文,她們說,送王船既是非遺又是民俗活動,很有特色,想從中挖掘可利用的文創元素。
附註:廈港送王船,2020年12月17日,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報送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簡稱"送王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廈港送王船是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的重要組成部分,逢農曆閏年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