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社會科學界2025年學術年會.福建省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研討會舉辦
【本報訊】閩南十月無寒色,唯有秋陽滿古灣。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閩南文化大有文章可做”,為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貫徹落實《福建省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方案》《福建省社科強省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圍繞福建省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深入開展閩南文化研究闡釋工作,擦亮文化名片,積極打造閩南文化特色標識。10月11日至12日,福建省社會科學界2025年學術年會·福建省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研討會在泉州市鯉城區隆重舉行。本次研討會彙聚了眾多來自學術界、文化界的專家學者以及閩南文化愛好者,聚焦“閩南文化與中外文明互鑒”主題,共同深入研討閩南文化在中外文明交流進程中的重要價值與深遠影響,努力推動閩南文化“活起來”“潮起來”,擴大國際影響,力爭在學術界發出更加響亮的福建聲音。
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肖長培,福建省社會科學屆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鄭東育,自然資源部海島研究中心主任張海峰,泉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劉林霜,泉州市政府副市長黃文捷,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臺盟中央兩岸經濟合作交流委員會主任、漳州市人大常委會原一級巡視員李珊珊,泉州市原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一級巡視員林萬明,泉州市鯉城區委書記王克思,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支平,中國國民黨原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馬來西亞著名僑領、麻六甲閩南書院院長顏天祿等出席開幕式。
研討會開幕式上,泉州市領導、福建省社會科學界領導、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領導等先後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著重指出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關鍵分支,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中,借助商貿往來、人口遷徙等形式,與世界各國文化廣泛交流、相互交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景觀,對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意義非凡。
圖/劉林霜在致辭中強調
泉州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富集區,是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這裡遺存了閩南文化的千年古韻,開拓了閩南文化的傳播原點,孕育了閩南文化的學術高地。當前,泉州正加快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文化繁榮新地標。此次大會的舉辦,將有力推動學術研究與閩南文化傳承弘揚的深度融合,為打造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提供強大引擎。泉州將以學術為基,培育閩南文化豐收碩果。泉州將以傳播為媒,搭建閩南文化廣闊舞臺。泉州將以城市為榮,打造閩南文化標杆示範。
圖/鄭東育在致辭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規劃謀篇之年,全省社科界正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深入實施《福建省社科強省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將閩南文化研究與傳播作為重點工作方向,推動閩南文化在活態傳承中煥發新活力。此次研討會以文化認同增進民族認同,構建閩南文化學術體系,助力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意義重大。
圖/林曉峰在講話
閩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一代代閩南人的社會實踐中不斷被挖掘、弘揚、創造與創新,既極大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也持續推動著閩南地區乃至更廣範圍的經濟社會發展。我們要由衷感謝歷代閩南人和閩南先賢為傳承和保護閩南文化所付出的艱辛努力,站在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講臺上,尤其要緬懷和致敬中國思想解放的先驅、明代閩南文化形象代言人——李贄先生。李贄的解放思想,務實哲思深植閩南,直接鑄塑了閩南文化敢破敢闖、務實求新的“敢拼會贏”精神內核。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項歷史使命。我們要著力構建一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體系,建設一批集閩南文化元素於一體的世界閩南文化博覽園,推動一批閩南文化歷史傳統村落成為“活態博物館”,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閩南文化“新地標”,做大一批閩南文化節慶活動品牌,建立一批閩南文化進校園的示範點,構築一個閩南文化現代傳播新平臺,擦亮閩南儒學文化“新名片”,建設高水準高品質的世界閩南文化研究中心,鑄就具有全球影響的閩南文化標識。
研討會安排了著名專家作大會主旨發言。他們從不同維度對閩南文化展開深度剖析。
陳支平以《閩南文化國際性特徵》為題,指出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分支,隨著閩南人勇於拼搏開拓的腳步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至現在,閩南文化已成為一種廣泛性的世界性存在而具有鮮明的世界性特徵,如今在東南亞乃至世界160多個國家,都能感受到閩南文化的影響。
黃清賢則聚焦《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的臺胞參與機制》進行主講。他強調,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福建省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是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增進兩岸同胞情感的重要舉措。
顏天祿以《閩南文化在推動區域合作中發揮文化引領作用》為題,憑藉豐富的研究經驗與實地調研成果,分享了馬來西亞閩南文化的發展現狀與獨特之處,介紹了閩南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承與演變,展現了閩南文化在異國他鄉的頑強生命力和適應性。
本次研討會共收到論文200餘篇,分四個專題討論交流。專家們根據提交的研究論文涵蓋閩南文化的諸多方面,從多個維度展開交流:
在海絲與世界閩南文化專題討論中
專家學者們從海絲申遺啟示、貿易發展與遺產傳播、閩南移民文化堅守、民間信仰調適、閩南文化數字敘事、現代轉化及國際傳播等方面,通過多地案例,剖析閩南文化脈絡與發展路徑。他們著重探討了泉州港、漳州月港、廈門港等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通過商貿活動,促進了閩南文化與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的交流,陶瓷、絲綢等貿易商品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將閩南的工藝文化帶向世界。
在李贄、陽明學與閩南先賢專題討論中
專家學者們深入探討李贄思想對戲劇創作的影響、地方治理邏輯等,並剖析陽明學與閩南鄉賢信奉文化的關聯,研究朱子、蔡襄、陳嘉庚等先賢的思想與實踐,同時從文學、教育等視角挖掘先賢智慧的當代價值。先賢的智慧不僅為閩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促進了閩南地區敢為天下先、愛拼敢贏精神的形成,還對當代閩南文化與世界文化的深度交流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閩南文化與兩岸融合發展專題討論中
專家學者們深入挖掘許地山、陳維英等閩南歷史人物的當代文化與教育價值,探討信俗、宗祠楹聯、閩南語歌曲等文化載體的聯結作用,堅持交流為重,發揮地理優勢,深化閩台社會人文交流,不斷提升閩南文化影響力。
在閩南文化的多元性與地方社會專題討論中
學者從歷史文獻、民俗文化、文旅發展、非遺保護、古城開發等視角,闡述了閩南文化對當地經濟發展、社會結構以及人文精神塑造的深刻作用,以及在中外文明交流背景下,閩南區域社會創新發展。提出要加強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做好研究闡釋工作,守護好、傳承好閩南文化珍貴遺產。
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為閩南文化研究搭建起高水準的交流平臺,有力促進學術界對閩南文化與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入研究,對提升閩南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將持續發揮引領作用,以“活”續脈,以“潮”破圈——共探閩南文化建設新路徑,推動閩南文化研究不斷邁向新高度,助力閩南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綻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泉州市鯉城區社科聯、閩南師大閩南文化研究院承辦。這次會議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福建省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方案》,推動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設而召開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