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泉州李贄故居~追尋先賢思想之光

閩南海風裡長出的"異端"童心

  【本報訊】九月, 暖陽漫過閩南秋。在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的帶領下,調研組一行赴泉州李贄故居,開啟尋訪先賢足跡的輕行,追尋其思想之光,與先賢思想隔空相握。

  泉州南門的萬壽路藏著太多故事,青石板路被歲月磨得發亮,轉角處一座掛著“李贄故居”匾額的閩南古厝,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著一段與海風、童心和思想鋒芒有關的過往。9月的秋陽,褪去了盛夏的燥熱,只剩澄澈的燦爛,像一層薄金,輕輕鋪在李贄故居的黛瓦與青磚上。踏入故居,陽光順著天井的縫隙漫進來,落在陳列著《焚書》手稿複刻本的展櫃上,字句間仿佛都沾了光——恰如李贄的思想,四百多年前衝破程朱理學的條條框框,便如這秋陽一般,帶著通透的鋒芒,照亮了明代思想界的一角。

  天井裡的芒果樹下,仿佛還能看見那個紮著髮髻的孩童——四百多年前,正是從這裡走出的李贄,帶著閩南大地的饋贈,在明代思想史上劈開一道“離經叛道”的光。

可能是 1 人、紀念碑和文字的圖像

  屋內的展櫃裡,泛黃的史料靜靜躺著,一行行字句仍透著振聾發聵的力量:“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夫童心者,真心也”。這些打破程朱理學傳統觀念的言論,總讓人想起他與閩南的羈絆——不只是泉州城內的故居,更有南安故土上那段難忘的少年時光。想起他七歲隨父在南安生活,見鄉鄰耕作的辛勞,也聽田間老農談論收成的實在,十二歲提筆寫下《老農老圃論》時的模樣,或許也是這樣一個秋陽正好的日子,少年李贄見田間老農揮汗,便提筆反駁士大夫對農耕的輕視,那份不盲從、敢直言的初心,恰似此刻的陽光,不躲不藏,直白地灑向人間。彼時的他或許不知,這篇少年習作裡,早已埋下閩南文化的種子——閩南人向海而生,靠農耕、通商謀生,向來重實幹、輕虛談,田間地頭的“實在”,成了他一生思想的底色。

  這座古厝的一磚一瓦,都藏著滋養他的閩南氣息。閩南民居講究“接地氣”,天井連著天地,屋內能聽見巷口的市井聲,正如李贄後來厭惡官場的虛與委蛇,偏愛民間的鮮活。幼年時,他在泉州的街巷裡看商船卸下心儀的香料、絲綢,聽水手講海外的奇聞;在南安的田埂上看老農揮汗,聞稻穀的清香——多元的見聞讓他早早懂得,世界從不是理學典籍裡的“標準答案”,而是充滿煙火氣的“真實”。這種對“真”的執念,後來化作“童心說”的核心:“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恰如閩南人性格裡的爽朗率真,愛恨分明不繞彎,戲臺上歌仔戲的唱詞直白訴情,酒桌上鄉鄰的對話不藏心機,這份“不裝”,成了他對抗虛偽理學的武器。

可能是紀念碑和顯示的文字是「李 李运 造 賛選 贊 選 向 南 パ 比 鄰 陵所 弥 輪 陳 o 陵 所 非 春 真 o 生 o 费故居 十月公布为 明 代 李 贊」的圖像

  展牆上,李贄的為官軌跡緩緩鋪展: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國子監博士、姚安知府……每一處任職地,都留下他“務實利民”的印記。在姚安,他簡化政令,讓百姓能直接上門陳情,甚至主動縮減官府開支——這般“不按常理出牌”,何嘗不是閩南人“敢為天下先”的延續?閩南瀕海,古時為求生存,先民敢衝破海禁駕船遠航,敢在貧瘠的土地上種出莊稼,這份“不認命、敢突破”的闖勁,早融入李贄的骨血。他不願做只會引經據典的腐儒,只願做“為生民立命”的實幹者,正如泉州港的商船,從不只守著港口的平靜,總要駛向更遼闊的海面。

  秋陽透過故居的花窗,在地面投下細碎的光影,巷口傳來閩南語的歌謠,海風帶著鹹濕的氣息拂過臉頰。忽然懂得,李贄的思想從不是憑空而來——是泉州港的多元包容,給了他打破偏見的眼界;是南安田間的務實,給了他紮根民生的初心;是閩南人骨子裡的率真與闖勁,給了他對抗傳統的勇氣。站在故居的簷下,秋陽斜斜地照在肩頭,那一刻忽然覺得,李贄的思想從不是陳列在舊紙堆裡的文字,它就像這9月的陽光,歷經數百年,依舊有著穿透時光的力量,在閩南的土地上,在每一個追尋真實與自由的人心中,靜靜發亮。

可能是紀念碑和文字的圖像

  這座故居,不只是一處舊址,更是一段文化與思想的對話:閩南海風裡長出的“異端”,終其一生,都帶著故土的溫度與鋒芒。

  這座故居,也不僅是李贄成長的搖籃,更是閩南文化孕育偉大思想的見證者,它承載著泉州各級部門與專家對李贄思想的重視,也彰顯著李贄思想對閩南大地深遠而持久的影響。2022年,泉州市委、市政府以紀念李贄誕辰為契機,舉辦“李贄思想的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深入剖析李贄思想在當代社會的意義與價值。推出“卓吾風骨”李贄書作展,通過展示李贄的書法作品,讓人們從藝術的角度感受其思想的魅力。同時,李贄學術研究會積極開展活動,將李贄思想送進學校、社區、監獄等場所。在仰恩大學,專家為學生們講解“李贄地方治理思想的當代價值”,讓當代大學生認識到李贄思想與新時代治國理政思想的契合之處,感受其思想的超前性;在洛江監獄,通過講述李贄的“童心說”,引導服刑人員回歸本真,反思自我 。

可能是紀念碑和文字的圖像

  站在李贄故居的的展聯前,林曉峰說:“李贄的‘童心說’與反傳統思想,打破了宋明理學傳統觀念,在中國思想史上宛如驚雷,為後世啟蒙思潮埋下火種,是不可替代的精神座標。而這份尖銳又赤誠的思想,正是閩南文化開放包容、敢破敢立特質的凝練——這裡的山海滋養了他不循舊規的勇氣,讓他成為閩南文化精神的重要代言人。如今泉州珍視這份遺產,修繕故居、舉辦研討,便是要讓李贄的思想在當代仍能鮮活生長,讓這份文脈代代相傳。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研究會年會將在泉州召開,不少參會論文聚焦李贄思想,泉州對此次年會格外重視,已為會議籌備提供諸多支持,就是要借這樣的契機,讓李贄文脈在當代更好地傳承與煥發活力。”

  在李贄故居,看到了閩南文化與李贄思想之間的緊密聯繫,也看到了當代泉州對這份文化遺產的珍視與傳承。李贄思想對閩南的影響,早已融入這片土地的血脈。在閩南,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中,處處能看到李贄思想的影子。閩南人重情重義、豪爽率真,不喜歡虛與委蛇,這種性格特質與李贄宣導的“童心說”中追求真我的理念相呼應。在社會發展中,閩南人敢於拼搏、勇於創新,不斷突破傳統的限制,發展民營經濟,創造了眾多商業奇跡,這正是李贄“敢為天下先”精神的體現。

資料來源/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