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深畫像
《歐陽將軍忠節祠記》和《都指揮歐陽公平倭碑》,至今分別存留於泉州市博物館和小山叢竹公園內。 這兩方碑刻,分別記載明代嘉靖年間倭寇來犯,歐陽深英勇抗敵,保泉州地區安寧的史實。 《泉州進士錄》記載了歐陽深長子歐陽模在嘉靖年間中舉人和進士,延續了歐陽家族的文脈。 以這兩方碑刻的第一手資料為線索,參照其他傳世的歷史文獻,據此梳理,爰成此篇,以期歐陽將軍抗倭事蹟和家世完整重現。
*歐陽將軍忠節祠碑
*都指挥使歐陽公平倭碑
歐陽深世系
南安二十八都(東田)歐陽氏族譜載:歐陽深(1500-1563),字德深,號東田,南安縣東田人。 明嘉靖年間多次討伐倭寇,官至福建都指揮僉事,後於興化之戰時英勇殉國,謚封昭毅將軍。 泉州城內古有其祠(祠在現小山叢竹公園內,已廢; 旁有歐陽詹“不二祠”)。
其世系:歐陽詹—秬—澥—復—璟—演—宣—弼—度—陶—光祖—崇—昉—煙—儀—歐陽應期(南安東田始祖)—景仲—英長—夏—鎬—歐陽深(長子歐陽模、次子歐陽樞)—歐陽模(長承第、次承爵、三承東)—承東—歐陽鬥南(南安柳城井園始祖)。
據明代福建按察司僉事何全撰寫的《歐陽將軍忠節祠記》所述,歐陽深為唐代泉州名士歐陽詹的後裔,“世家南安東田,因號東田。 “歐陽深年少時並不學武,而是修習儒學。 民國四年(1915)版《南安縣志•人物志•歐陽深》(下簡稱民國縣誌)載:「歐陽深,東田人,詹之後,郡庠生。 性慷慨,家世饒貲,深以好施散盡,人亦以此德深。 “歐陽深少年即為泉州府學生員,性格慷慨,家境殷富,一生樂善好施,家財因其捐輸公益而耗盡,義善高德為人所崇佩。
《歐陽將軍忠節祠》稱:“君生含雙陽之精,符三台之數,倜儻有奇氣,美容儀,音吐琅琅宣暢。 不喜徇時,好淟忍相效,庶幾國士之風。 “從中可見歐陽深儀錶堂堂,氣象不凡,與眾不同,不隨波逐流,又忠誠豁達,人品高潔,乃國之棟才。 後來,因為學業優異,歐陽深入太學(即國子監)就讀,並留於太學任職。 歐陽深為了完成抗倭的心願,便由太學捐納升級,獲得武職。 此時,歐陽深移居泉州城內,「高臥清源」招兵買馬、訓練士卒。
《南安二十八都歐陽氏族譜》(2016年版,南安二十八都,今之東田鎮)序載:“我歐陽氏之先祖,源於夏禹,於楚受封,肇基於歐餘山之陽,北徙涿勃發,昌衍於千乘、渤海...... 八王之亂,悉族南遷...... 游居武榮,開首閩甲第,譽登龍虎榜,仁孝家風傳於閩泉,明洪武二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稱'黑蜂之難',東田始祖應期公遠離潘湖,徒步翻山越嶺,歷盡艱險,遷居南安東田,瓜瓞綿延,螽斯衍慶。 ”
*南安柳城井園歐陽氏族譜(左)南安二十八都歐陽氏族譜(右)
歐陽修所編的《歐陽氏圖譜》序言中,記述了歐陽氏得姓於勾踐六世孫無疆的次子蹄,被封為歐陽亭侯。 歐陽亭在浙江湖州烏程歐余山之南,以後子孫便以歐陽為氏。 漢有為涿郡太守者,子孫便北遷,一支居山東青州千乘,一支居冀州之渤海。 千乘絕後,以後歐陽一族便以渤海為系統下傳,直到歐陽修這一系統。 歐陽修主要記述了江西吉州廬陵縣的歐陽宗族。 晉以後天下大亂,歐陽氏諸族有歐陽舉、歐陽純、歐陽跡等,都帶領其族南遷。 到了唐代,歐陽詹攜母居武榮(南安)高蓋山,並高中進士,喜登龍虎榜,其仁孝家風傳遍閩泉。 明洪武二年(1369)泉州歐陽氏遭遇“黑蜂之難”(史實難稽,應為政治事件),歐陽詹十五世裔孫歐陽應期歷盡艱險遷居南安東田。
歐陽詹故居在泉州甲第巷,宋理學宗師朱熹題聯盛讚:「事業經邦,閩海賢才開氣運; 文章華國,溫陵甲第破天荒。 “唐貞元八年(792),歐陽詹摘得榜眼,開泉州甲第之先,這是甲第巷名稱的由來。
*歐陽詹文集(浩 翔/供圖)
自此,泉州古城呈現了「家詩書而戶弦誦」的景象。 歐陽詹45歲便客死京師,其三個兒子除居泉州甲第巷外,另一個移居莆田。 後來,居甲第巷的後裔有的中進士入京城或外遷,歷經宋元迨至明初,留居甲第巷後裔舉族經歷“黑蜂之難”外遷,其故居也就慢慢荒廢了。 甲第巷歐陽詹的故居為三落四間張的“手巾寮”厝,20世紀50年代初泉州源和堂擴建,其故居連同歐陽詹塑像一起消失了。 後來有關部門在甲第巷裡立一方石碑以紀念歐陽詹。 許多文獻記載歐陽詹之後居於泉州龍頭山之常泰裡,正是甲第巷附近,由此可見,歐陽應期應是從泉州甲第巷遷入南安東田肇基繁衍。
據民國縣誌之《進士題名》載:自唐歐陽詹起至宋曆14世400多年,後裔共出了25名進士,唐有歐陽詹、子歐陽秬、孫歐陽澥; 宋出22名進士。 民國縣誌之《人物志》載:歐陽深長子歐陽模,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舉人,嘉靖三十八年中進士,稱“聯捷進士”。 歐陽深次子歐陽樞,字新田,號承第,嘉靖四十三年以父歐陽深蔭襲授泉州指揮使武職。 歐陽樞子歐陽滉,崇禎年間(1628-1643)以祖蔭,襲授指揮使武職。 歐陽樞孫歐陽臺,崇禎間以祖蔭,襲授守備。 現居柳城井園自然村歐陽模後裔,人口近千人,卻出了6名博士。
*歐陽詹雕像(浩 翔/供圖)
一代抗倭名將歐陽深
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如入無人之境,橫掃漳州、泉州、興化和福州,這四郡地方沒有人組織抵抗。 《歐陽將軍忠節祠記》載:“會倭夷匪茹,流薄漳、泉、興、福間,漳、泉、興、福亡敢發一矢。 “在這危急關頭,歐陽深乙太學生納級,投筆從戎,居泉州清源山待命,”君以成均納級,高臥清源。 “當時,副都御史王詢(號方湖)徵召歐陽深平倭。 歐陽深二話不說,「仗劍而起,慷慨運籌,懸賞募兵。 “當時的歐陽深在民間頗有威望,開始招兵買馬,訓練將士。 聽聞歐陽深在招募兵勇抗倭,泉州各地“悍勇藝能之士”紛紛回應,踴躍報名。 素知君,毅然從之,願為君效死。” 不久,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在歐陽深籌劃下成功地組建起來。
當時在泉州地區一带的倭贼如蜂群密聚,几大倭首各据一方,谢爱夫盘踞永春,蘇光祚出没仙游,施思备屯兵南安,高老騷擾晋江,江一峰寇聚南安雙溪口,清江老据守英林、潘径,这些倭寇团伙烧杀为乐,掳人挟赎,甚至掘人坟墓,无恶不作,恶贯满盈,敌忾同仇。
为荡平郡城泉州附近的倭寇,欧阳深率部出击。据《欧阳将军忠节祠记》所述,欧阳深的军队“次郡郊,引药弩,歼数千倭”。明进士赵恒所撰《都指挥欧阳公平倭碑》曰:“(欧阳深)不忍桑梓之难,受数百之兵,持不数月之粮,以抗十余万方张之贼徒。”当时欧阳深统率的部队不过数百人,民国县志《人物志•明忠节》记“提兵不一千”竟能“歼数千倭”,战绩显赫,令人敬佩不已。
平倭第一役,欧阳深大捷。倭寇败走同安。欧阳深又率部先是追敌至梵天寺一带(在今同安区境内),后又追至长泰,对倭寇衔尾而歼。《欧阳将军忠节祠记》云:“倭走同安,追之梵天山,又追之长泰,两战两捷焉,由是威名日振振起。”倭寇狼狈逃窜,几年来何曾吃过这样的亏?由此,欧阳深所率平倭部队威名大振。后来倭寇逃至漳州月港,如果放舟出海,以后势必卷土重来,仍会是一祸患。此时欧阳深出面“开谕诸酋”,以自己凌厉的口才劝告倭寇残部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最终“散其党二十四将”,收到极好的效果。此事传到朝廷,欧阳深被大加奖赏,获赐白银及彩色丝帛。
《都指挥欧阳公平倭碑》曰:“又从征漳南,新立奇功,先声所加,弃戈铤而来款者,日数万。公赈而遣之,皆为农民。择可为兵者,勉以大义,慰劳出于至诚,众咸踊跃,争欲杀贼自效。旬月之间,士气百倍,数战数胜,功出诸将之右。”不少倭贼其实也是劳苦农民出身,他们在欧阳深感召下,重归田园。还有部分身强力壮的,则弃暗投明加入欧阳部,成为抗倭成员。由此可见,欧阳深的个人魅力不可估量。
嘉靖四十一年,倭寇更加猖獗,海賊山寇糾集結成倭匪,如影隨身互為呼應,聚集十余萬人,攻打崇武和永寧,致使兩衛城相繼失守。 倭寇挖掘墳墓,殃及死者,大掠數日而去,此事震驚泉州郡城。 《歐陽將軍忠節祠記》稱:「逾年,倭益猖獗,山海無籍,景附風從,至十余萬。 崇武、永寧相繼陷失,發塚質棺,慘及枯骨,郡城震恐。 “當時,副都御史游震得(號讓溪)巡撫福建,下令徵召歐陽深繼續剿殺倭寇。
是年,歐陽深率兵攻打東田賊寇施思備部等,民國縣志之《人物志•明忠節》載:「率兵攻賊施思備等於東田鄉,破走之。 “歐陽深遂同參將黎鵬舉、千戶王道成,進攻青陽、陳村、下衡等地,賊首高老賊部逃遁。 五月,參將黎鵬舉、指揮桂某,千戶王道成、百希周等,率兵由水道進發,歐陽深則由陸路進軍雙溪,至尾嶺,連破七寨,擒殺韋老等二百余徒。 又追剿水田、下浯等地「斬獲倭賊百餘級」。。 歐陽深遣人宣諭謝愛夫、黃元爵等賊首,令他們歸順。 此二人各散從賊四千餘人。 賊首蘇光祚、康大福等擁眾萬餘,「俱棄甲來歸,散其黨萬四千餘人。 ”
此時,盤踞於南安雙溪口八盡嶺一帶的是江一峰賊部,首領江一峰企圖截斷泉州府城的餉道(運軍糧的道路)。 此計陰險狠毒,其害無窮,餉道一斷,泉州府城勢必陷於恐慌,倭賊攻城將更加難以抵禦。 歐陽深深思熟慮之後,決定率師乘舟夜襲八尺嶺倭賊。 《歐陽將軍忠節祠記》載:「是時,賊巢雙溪口八尺嶺,謀絕郡城餉道。 君雨夜扁舟,率師襲之。 “倭賊有所察覺,不敢迎戰,”慴縮莫敢鬥。 “等到天亮,歐陽深發起總攻,連破倭賊七個巢穴。 歐陽深乘勝追擊,以摧枯拉朽之勢,一一攻破晉江東石潘徑、金井丙洲等地六路賊巢。 最後,擒獲賊首江一峰、李五觀,斬首於市。 對於其他賊眾,歐陽深有的招降,有的遣散,數萬倭賊化為烏有。 《都指揮歐陽公平倭碑》載稱:“凱旋之日,百萬生靈,莫不俱呼相慶,且喜且悲。 “歐陽深平倭大捷的喜訊,極大地鼓舞泉州地區軍民的士氣。
《都指揮歐陽公平倭碑》還總結歐陽深為將的三大特點:一是愛民如子,視財如棄; 二是號令嚴明,秋毫無犯; 三是作戰勇猛,有膽有識。 “臨敵風生,突至陣前,奮勇大呼,部下乘之,賊皆披靡。” 在剿滅江一峰、李五觀之後,歐陽深被朝廷授予福建都指揮佥事一職,負責在泉州地區一帶平倭戡亂。 《歐陽將軍忠節祠記》稱“事聞,欽授都指揮佥事,專職泉郡地方”。
明代抗倭英烈紀念碑(浩翔/供圖)
嘉靖四十一年冬,歷經歐陽深率部奮戰,泉州地區倭害基本平定。 但是,鄰近的興化府(今莆田市)卻迎來一場慘絕人寰的陷城屠殺事件,興化城淪陷。
據《明史》之《戚繼光傳》述: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倭寇糾集萬余眾山匪海賊包圍興化郡城。 廣東總兵劉顯奉令率部八百余兵卒趕往興化增援解城,但因兵力不足,兵屯江口橋迎仙寨不敢貿然挺進。 於是,劉顯派八名士卒化裝成農民,潛入興化郡城聯絡副使翁時器。 不料,八人途中被倭賊攔截,意圖被識破,全被殺害。 倭首詭計多端,遂挑八名賊寇換上明軍制服,帶著偽造的公牒(官方文書)往興化府城。 府城守軍難辨真假,讓他們順利地混入城中。 該月二十九日深夜,八賊殺死守城士兵,打開西門,大隊倭寇蜂擁入城,到處殺人放火。 興化郡同知奚世亮、訓導盧堯佐戰死,副使翁時器、參將畢高、通判李邦光棄城而逃。 倭寇屠戮興化軍民,殺害萬餘人; 有的家庭甚至人丁盡絕,“哭聲連門,死屍塞路”,整座興化城頓時變成血與火的屠城,慘不忍睹。
興化府城是明代倭患以來東南沿海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被倭寇攻陷的府城。 兇信傳開,八閩震驚。 福建道監察禦史李邦珍上疏告急,明廷急調抗倭名將俞大猷任福建總兵,命令戚繼光率浙師援閩。
倭寇攻陷興化府城后,盤踞城中整整兩個月。 城中斷糧,屍骸遍地,腐臭不堪。 倭寇遂於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退出府城,在崎頭堡(今莆田埭頭鎮鵝村)結巢。 福建巡撫遊震得見倭寇陸續撤出,以為敵方士氣轉衰,為減輕府城淪陷的罪責並挽回顏面,檄令署都指揮佥事歐陽深率兵前往興化剿滅倭寇。 《歐陽將軍忠節祠記》載:「居無何,倭陷興化,中丞又檄君往。 “因遊震得之前屢次保舉,歐陽深欲報其知遇之恩,得令之後立即起兵,北上解圍興化。 當時,同僚提醒“莆非信地(信地,古代稱軍隊駐紮和管轄的地區,筆者注)”,需要慎重考慮。 為什麼同僚如此勸說呢? 因為之前種種軍報顯示,每次倭寇進犯興化,都有一些當地敗類與倭寇內外勾結,或為耳目、嚮導,或出謀獻計。 明代莆田名臣康大和曾在《重建郡治記》中雲:“倭寇內侵,土民響導。 “更有甚者,一些客兵也成了內奸,每有倭寇來犯時,就助纣為虐,助其毀壞燉台、牆垣等。 《歐陽將軍忠節祠記》載:「或謂莆非信也,可無往。 “如此一來,真是敵友難分,防不勝防。 歐陽深對興化府兵藏有“內鬼”這一情況也不是不清楚,但還是果斷決策:“事急不往,非義也。 “為了一方百姓,歐陽深顯然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歐陽深率部進入興化境,屯兵瀨溪,倭賊對壘。 倭賊得知援軍到達,棄城奔向崎頭堡。 歐陽深率部遂入興化城安撫城內黎民百姓,而後繼續率部東進追擊賊寇。 當時,戚繼光部隊奉命正在趕往平海衛,而總兵俞大猷則統兵趕往平海截住海口,防止倭寇從海上逃脫。 劉顯亦率部直接進逼倭寇賊巢,歐陽深奉遣應援,由陸路進軍至平海之東蕭,堵截倭寇,待命救援。 《歐陽將軍忠節祠記》記道:「移營逼賊壘,僅十五里,俟救至。 “這時,恰遇倭寇,斬敵首百余級,並乘勝追擊。 豈料,「賊悉眾來攻」倭寇大部隊四下來援,戰況急轉而下。 歐陽深所部不過千人,被萬余倭寇圍住,敵強我弱,情勢十分危急。 “或又謂眾寡弗當,可且退。” 部將周冕等人都勸說歐陽深退兵以避其銳,但歐陽深因有檄令在身,高呼:“臨難而退,非忠也! 乃逆戰。 “與部將薛天申、周岳鎮等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英勇殉國。 《歐陽將軍忠節祠記》在描述這場戰役時寫道:“移日晚,身被二槍,猶手刃二賊而死。 “歐陽深在身中兩槍的情況下,還親手殺死倭賊兩名,難怪民國泉州名人曾遒在《桐陰舊跡詩紀•讀歐陽東田殘碑》中,稱讚歐陽深”二槍中後殲二賊,慷慨就義真男兒。 血灑河山氣沖鬥,忠懸日月身騎箕。 ”
歐陽深的慷慨赴死,在令人扼腕歎息之餘,也在當時極大地激發了明軍的鬥志。 《都指揮歐陽公平倭碑》稱:“公扼其衝,力戰而亡。 一時部下爭先赴敵,而天下之人服其烈。 ”
是年五月,俞大猷親撰《祭歐陽東田都閵文》,祭奠好友歐陽深。 文中俞大猷對東蕭戰役的失敗作了深刻分析,認為游震得應該為歐陽深之死負責。 其文稱:「吾於東田之死,不能無悲,亦不能無恨...... 恨者謂為東田知己者,徒知其志之所存,不知其時之未可。 羽檄交馳,督責日急,必欲其致此身而後已,正兵法所謂'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是謂靡軍'。 嗚呼悲夫,知己者乃適以靡己。 “意即正是因為游震得不斷檄令歐陽深急進,才使之置於死地。 其實,其時明軍已對倭寇形成三面夾擊之勢,穩妥合擊的話,的確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犧牲。
* 進士歐陽模
據民國縣誌之《人物志•明名臣》載:「歐陽模,字巨集甫,號八山。 父深。 模嘉靖己未(1559)聯捷進士,授霍邱令,調上津。 丁父艱。 服除,補肥鄉。 擢都察院都事,調戶部員外郎,監楚兌。 還,遷郎中。 出為寶慶知府,升廣西按察副使。 其治霍邱,視民如子,以節愛稱,督鹾使者承權相意,有望於模,若弗聞也。 坐是調簡,曰:臣才宜簡,得上津,分也。 ”
又載:「為人篤於倫常,與人交,溫恭雅裕,鹹出至誠,即諧謔,不馳矜敬。 間有負匿者,面謝過便好如初。 年未艾,懸車,百感如遺。 傾資賑窮,座客恆滿,親友之不能自存者多歸之。 郡人頌慷慨行德,模為首稱。 始,模父深,慷慨行德。 及模為官,賜祿之入,未足充父之所出; 而賑舍之惠,不敢後父之所為。 ”
*歐陽模畫像
這些記載,對歐陽模的世系、科舉、從政、人倫、個性、晚年生活,尤其是善行,都作了全面的解讀。 一個立體的古代士人的人格魅力,凸顯在字裡行間。
南安文廟舊址殘存的一面牆上嵌著三方古石碑,雖有風化,所幸字跡尚能分辨。 其中一方為明代歐陽模撰《南安縣重修儒學記》,記述的是萬曆年間泉州郡侯的佐官陸鰲來(號駕山)見南安文廟垣牆坍圮,向上申請資金修繕,終使南安文廟重煥光彩。 在歐陽模撰寫的碑記里,對南安文廟地理情況記載詳盡:「南安縣廟學,在邑治城外迄東二三裡許。 其地自翠屏山右轉,經田麓數里,突一峰,為文廟、學宮肇基。 清源、雙陽、九峰諸山環其後,金溪、黃龍江水繞其前,湍流、□山、鎮市抱其東南。 學大門外,疆畝溝洫井然流注其間,海潮長入於內汛。 “(□為無法辨認的碑文)歐陽模認為南安文廟是鍾靈毓秀的好地方,”蓋孕靈之勝區,蜚英之名宅也。 ”
歐陽模寫道:修繕文廟一事不僅僅是普通地方政務,更是關係到整個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 辦好廟學,培養士子,才能源源不斷為國家輸送可用之材,這是最重要的。 “夫成毀,物之因; 修舉,政之務。 然此其小者,非關廢興之大也。 國家設學校以養士大夫,道化之昭垂,將與日月並耀,天壤比隆。 此豈徒規制弘備,士所為游泳服習其間; 亦其豈徒詞章聲華取世資,彬彬先後謂興起哉? 蓋幼學壯行,家修而廷獻。 “歐陽模還引用《周易•蛊》中的”君子以振民育德“,告誡儒士們要接濟幫助民眾、涵養自己的德行。
歐陽書院舊址在今清源山賜恩岩附近,因書院建於市外,故有「刺桐城外讀書台」之雅稱。 歐陽書院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間,唐歐陽詹曾讀書於石室中,後人遂名之為“歐陽洞”。 歐陽詹裔孫歐陽深及其長子歐陽模在歐陽洞建歐陽書院,“午夜書聲,可以相聞”(明•陳讓《修歐陽書院記》)。
在東田鎮烏墩嶺,有一座「什班公宮」。。 據傳,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勾結江一峰、謝愛夫、施思備焚劫南安東田。 歐陽深奉命率部圍剿,當地廖平乙等十多位鄉勇奮起追擊,倭賊施思備敗走。 豈料,在烏墩嶺石坑壩頭一帶,誤中倭賊奸計,陷進深田濕地,進退不行。 後來,賊寇前後夾擊,眾義士雖頑強苦鬥,終因力盡不敵,全部壯烈犧牲。 事後,鄉眾自發將這些義士合葬在桃子腳山坡。 歐陽模感念家鄉義士抗倭之偉績,立宮奉祀,設“明無祀公神位”並撰碑文,以供後人景仰緬懷。 如今,什班公宮內還可見「明無祀公神位」。。
*歐陽深墓、昭毅將軍祠、忠節祠
據《歐陽將軍忠節祠記》載:歐陽深為國捐軀後,朝廷贈謚封號“昭毅將軍”,並下詔為其立祠,子孫世襲指揮佥官職,長子歐陽模進士,次子歐陽樞襲指揮佥官職。 民國縣誌之《人物志•忠節》載:「事聞,贈昭毅將,詔有司立祠特祀,子孫世襲指揮佥。 “俞大猷為之撰銘,足見歐陽深的影響力。
歐陽深墓
《南安二十八都歐陽族譜》載:歐陽深陵墓,位於南安東田鎮的桃花山麓,距英雄故里歐陽厝三裡。 陵墓坐西向東,為「龜殼墓」,風字形展開。 墓為糖水灰構造,花崗岩墓碑。 佔地總面積500平方米,為夫妻合葬墓。 陵墓於2001年重修,基本保留原有格局。 墓碑上書“明驃騎將軍歐陽公、誥一品夫人趙氏墳茔”。
昭毅將軍祠
又名「歐陽永思堂」。。 位於東田鎮337縣道鎮政府旁,據傳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與「歐陽將軍忠節祠」同時建立,後世數次重修,1997年重建。 如今的「昭毅將軍祠」設於一棟現代建築的三層樓之頂層。 祠門有額“春祀秋嘗”,點出祠堂的基本功能。 另一橫匾題有歐陽氏郡望「渤海傳芳」。。 祠堂大殿正中有「祖孫父子兄弟叔侄文武科第」匾額,據傳匾文原為嘉靖皇帝親筆禦題。 歐陽氏族譜所載:「歐陽深父歐陽鎬,號敏齋,泉州巨富。 ”
*位於東田的昭毅將軍祠
歐陽將軍忠節祠
明時奉祀歐陽深的忠節祠。 《歐陽將軍忠節祠記》碑,明嘉靖四十五年刻立,現收藏於泉州市博物館。 清道光《晉江縣誌》之卷十四中,《歐陽指揮祠》寫道:“歐陽指揮祠,原在泉州衛旁,祀明都督佥事歐陽深。 今廢。 附祀於唐四門助教祠。 “可見忠節祠廢圮後,歐陽深曾有一段時間被民眾附祀於歐陽詹的四門助教祠(也稱不二祠)內。
泉州在重建「小山叢竹」文化公園時,泉州市博物館考古隊從舊址挖掘出明代《都指揮歐陽公平倭碑》一方。 碑文落款為「進士出身中憲大夫、雲南姚安府知府、前戶部郎中、郡人趙恆」。。 趙恆是前雲南姚安知府,與著名思想家李貽曾同地為官。 李貽任姚安知府時,以匾額相贈趙恆,題字“鄉賢名宦”,原懸掛於泉州甲第巷趙氏祠堂,是李貽至今在泉州僅存的書法匾額。 《都指揮歐陽公平倭碑》碑,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刻立。
古時,《歐陽將軍忠節祠記》和《都指揮歐陽公平倭碑》兩方碑刻,立在位於郡城北門泉州衛旁(小山叢竹)的歐陽將軍忠節祠外。 入清後,歐陽將軍忠節祠廢,這兩方碑刻才附存於同樣位於「小山叢竹」的歐陽詹“不二祠”內。 兩方古碑刻,再現了歐陽詹後裔歐陽深抗倭的英勇事蹟,尤其是歐陽深身中兩槍兀自苦戰不倒的身影,永存史冊。
《歐陽將軍忠節祠記》載:「郡人痛君益加切,相向失聲揮淚。 “朝廷在得知歐陽深壯烈犧牲後,”天子悼之,賜立祠祭祀,給棺殮費,蔭子孫世襲指揮佥事。 “嘉靖四十五年四月,有司為立歐陽將軍忠節祠,泉州府知府萬慶、同知譚維鼎、通判潘璘、推官鐘崇文、晉江縣知縣譚啟等,同立《歐陽將軍忠節祠記》碑,歐陽深次子歐陽樞襲指揮佥事。” 君家子模,足紹弓襲,振門閥拓光先業者。 舉進士,讓弟生員。 “歐陽深長子歐陽模,按照家族門閥制度,是繼承父業、奕世光耀門楣的第一繼承人,但由於模已是進士,便把襲指揮佥事讓給器弟歐陽樞。 於是,歐陽樞開始執掌兵權。 正好歐陽將軍忠節祠落成,象徵歐陽家族的社會地位與榮耀。 泉州人民為懷念抗倭英烈,把南安第二十八都地名,以歐陽深的號「東田」命名。
《歐陽將軍忠節祠記》對歐陽深有一句評價:「夫死,人人能即; 動事之忠、赴難之義、具才之美、守節之堅,與睢陽張(巡)、許(遠),屹屹今古爭雄,可能哉? “張巡、許遠是兩位唐代忠烈,向來被國人稱為”不二忠臣、無雙國士“,而祠記將歐陽深媲美泉州的張巡、許遠,認為他有”忠、義、美、堅“的品格,更彰顯歐陽深的歷史地位。 這位仗劍而起、懟然面對倭寇的武將,正是倭患時期民眾心目中的大英雄。
《歐陽將軍忠節祠記》為之頌曰:種木自庇,種玉自芳。將軍東田,厥種孔藏。鬱郁其文,桓桓其威。以正以奇,以寧海宇,招降解散。賴之生全,不下數萬。將軍勳德。 獲福匪誣。竟如之何,而死於莆。英風烈烈,浩氣洋洋。將軍之死,萬古綱常。北山春雯,翠開千嶂。洛水雲寒,碧落湯湯。山高如峙,水流不息。有祠在焉,天地罔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