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天上帝聖號
玄天上帝,全名為「武當山北極玄天真武大帝蕩魔大天尊」,通稱「北極玄天上帝」,又有玄武大帝、北極大帝、真武大帝、真武帝君、真如大帝、北極佑聖真君、佑聖真君玄天上帝、玉虛師相、元武神、玄武神、元帝、北帝、小上帝等尊稱,臺灣民間則稱上帝公、上帝爺、帝爺公、帝爺。
玄武神的奉祀起自漢朝,唐太宗貞觀二年(西元628年),封為「佑聖玄武靈應真君」;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西元1012年)避宋太祖『趙玄朗』玄字之名諱,玄武改為真武,稱「真武大帝」;歷代屢有加封,明太祖時封祀「北極玄天上帝」尊號,御賜「北極殿」匾額,後又復封「真武蕩魔天尊」;明朝永樂年間,於湖北武當山天柱峰上敕建「金殿金身」,賜稱「大岳太和宮」。玄武演化為人格神在唐宋時已形成。
鎮臺之神
鄭成功領軍來臺,先民供請真武金尊渡海,領受神威庇佑;因見臺南安平沿海地勢猶如蒼龜螣蛇交纏之狀,於是建「北極殿」供奉真武帝;《臺灣縣志》:「真武廟,一在東安坊,一在鎮北坊,祀北極佑聖真君,邑之形勝,有安平鎮、七鯤身為北關,鹿耳門、北線尾為地軸,酷肖龜蛇,鄭氏踞臺,因多建真武廟,以為此邦之鎮云。」,延平郡王時期,南部建有多座真武廟,如臺南小上帝廟(今臺南市忠義路靈佑宮)、大上帝廟(今臺南市民權路北極殿),以為鎮臺之神,並鼓勵民間廣為奉祀;臺灣之玄天上帝信仰普遍,臺灣的廟宇中祀奉玄天上帝為主神的宫廟衆多;中部地區之宮廟有南投縣松柏坑「受天宮」、梧棲區「真武宮」、 清水區「九嚴殿」、豐原區「鎮天宮」、霧峰區南北勢「福新宮」、霧峰區「百玄宮」、大里區樹王「萬安宮」、烏日區「朝天宮」、太平區「北極殿」與「北天宮」……等。
源流與傳說
玄天上帝之源流與傳說頗多,《雲笈七籤》:「夫四象者乃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也」,從起源於自然的星宿崇拜,到戰國時代轉為龜蛇合體之圖騰崇拜;自漢以降,受讖緯神仙之術的影響,後來又演變成龜蛇,同列「四靈」,而附以玄武之神。緯書《尚書考靈曜》稱:「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龜蛇,曰後玄武。」,北宮玄武,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後漢書》王梁注又說:「玄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根據陰陽五行理論,北方屬水,玄武又有水神之說。《金陵志》說:「真武大帝,即元武七宿也,故作龜,蛇於其下,龜、蛇,元武象也。」;宋.趙彥衛《雲麓漫鈔》所載:「繪其像為北方之神,被髮黑衣,仗劍蹈龜蛇,從者執黑旗。」,此時玄天上帝已蛻化為人格神,龜蛇反成足下部將。《佑聖咒》稱真武大帝是「太陰化生,水位之精。虛危上應,龜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懾萬靈。」,又因職掌北天,掌管北方星宿之神,也稱為「北帝」。《道藏搜神記》說:「玄武乃元始化身,太極別體,上三皇時,下降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降為太元真人,下三皇時,下降為太素真人,至黃帝之時,下降為玄天上帝。」,《玄帝實錄》、《太上說玄武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混洞赤文》等稱:玄天上帝是先天始氣五靈玄老之化,是「先天始氣,太極別體」,在黃帝之時(稱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才生於淨樂國太子,入太和山(即今武當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德滿,玉帝勒鎮北方。
玄天上帝聖像
常見玄天上帝神像有二:「披髮跣足」的聖像,是悟道升天之原相,身著袍服、光色圓潤、雙目微閉;清朝以來,採玄帝圓道的莊嚴聖像,戴冠端坐、腳踏螣蛇八卦神龜,右手執七星寶劍(表示掌管北方七宿),權握收妖斬魔之大權,左手印訣,一指向天。道藏稱巨蛇為「天關太玄火精命陰將軍赤靈尊神」、蒼龜為「地軸太玄水精育陽將軍黑靈尊神」,民間稱為「蛇聖公」、「龜聖公」。臺灣玄天上帝廟,大都配祀康元帥(康妙威)、趙元帥(趙公明)為二大護衛。 (備註:圖檔康趙二元帥,攝於大里區樹王「萬安宮」)
鐵杵磨針的故事
湖北省「武當山」,有一勝景「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始建於清康熙(西元1662-1722年)年間。「磨針井」祖師殿上懸清光緒年間「保合太和」匾,殿內壁畫《真武修真圖》,繪述真武大帝入山修煉的傳說故事。
相傳當年淨樂國太子入武當山(太和山)修道,曾因心志不堅,欲出山還俗,途中遇見一位老婦人(紫氣元君化為姥姆)在井邊磨鐵杵,不解上前詢問?老婦人答曰:「鐵杵磨針,功至自成」(或作:「鐵杵磨針,功到自成」、「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玄帝頓時感悟,毅然回山繼續精修道業,「武當山」還存有「磨針井」之勝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鐵杵磨成針」是個古老成語,傳說李白少年時也曾遇老婦人磨針,才下定決心,發憤讀書;故事無非是在勸勉後人,無論求學、做事或修行,立定志向,要堅持與精進,不能半途而廢。(圖檔:攝於武當山勝景「磨針井」)
玄天上帝聖誕日
古祀圖騰蛇神於「上巳節」,故玄武神之誕,訂為三月初三,可能與此古俗有關。每逢農曆三月初三「玄帝聖誕」之日(今年在國曆四月十一日),奉祀玄天上帝之宮廟,都會舉辦「恭祝玄天上帝萬壽」祭祀盛典,信眾備馨香、鮮花素果等,焚香禮拜,祈求風調雨順、闔境平安。
主要參考資料:1.《神祇列傳》第二冊 P.5~p42,臺北:道觀出版社。 2.《武當道教史略》,北京:華文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