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藍眼淚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海大教授蔣國平表示,夜光蟲有性生殖機制與藍眼淚爆發密切相關,研究團隊目前已掌握餌料遭遇率為夜光蟲有性生殖的關鍵環境因子,當夜光蟲感受到食物不足時,有性生殖將大量發生。研究成果於11月17日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海洋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論文網址:https://reurl.cc/Okx26r。
海大藍眼淚成果發表會於海大行政大樓第二演講廳發表,校長許泰文主持,縣長劉增應、產發處長林志豐、海洋委員會海資處副處長郭進興、漁業署簡任技正余金妹出席海大藍眼淚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現場研究團隊利用電子顯微鏡讓媒體記者可以直接觀察到夜光蟲的有性生殖狀態。
許泰文表示,海大於去年10月設立馬祖海洋研究中心,持續投入馬祖海洋環境生態與產業相關研究,藍眼淚研究成果將在與連江縣政府的合作推動下繼續發光發亮!
縣長劉增應上午先行會晤海大校長許泰文,除感謝與海大合作成果之外,並繼續就未來馬祖海域復育、資源研發交換意見。劉增應接受媒體聯訪表示,海大馬祖校區成立後,協力研究藍眼淚有無限空間,未來馬祖藍眼淚生態館將是全球最夢幻奇境。
被CNN列為世界15大奇景之一的馬祖藍眼淚,主要是由於一種受到外力刺激時會發出藍色生物冷光(bioluminescence)的大型雙鞭毛蟲(Dinoflagellate)-夜光蟲(Noctiluca scintillans)的大量增生,發生時期在每年3月底到7月初,水溫低於27℃時,夜光蟲會突然大量出現形成白天的夜光蟲赤潮現象及晚上的藍眼淚奇景,然而此現象可能又會在一兩天後突然消失。海大研究團隊在連江縣政府及海洋委員會、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經費支援下,於馬祖海域進行採樣與生態調查,同時進行培養實驗,研究藍眼淚爆發現象並解析其控制因子。
蔣國平表示,當閩江水帶入豐富的陸源性無機營養鹽進入馬祖周遭水域,營養鹽造成矽藻大量快速成長,夜光蟲有性生殖產生的休眠配子體在合適的環境及豐富餌料下瞬間萌發,並呈現指數成長,即是俗稱的藍眼淚爆發,於指數成長後期夜光蟲餌料遭遇率(餌料濃度/夜光蟲濃度)< 34500 preys/NS,夜光蟲明顯感受到食物不足時,有性生殖將大量發生,產生大量的配子以另一種生命形式撐過餌料匱乏的時期,直接或間接造成夜光蟲赤潮的結束。因此有性生殖在生態上扮演藍眼淚爆發或夜光蟲赤潮的終結,同時也為下次爆發預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