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好味道 金門落花生供不應求

       【本報訊】金門落花生成熟,村落裡看到一地正在曝曬的落花生,令人食指大動。早期物質缺乏的年代,金門農村農家隨著季節種植大小麥、高粱、玉米、落花生、地瓜等等。這些作物在早年鄉村經常隨季節可見,也成為農家收入或食物來源。
        隨著現代人養生觀念意識抬頭及懷舊心理,地瓜和落花生成為搶手貨,有愈來愈多人因此投入種植,價格也水漲船高。金門落花生,是許多在地人記憶裡的好味道,有著「顆粒小,外殼較不好看,但吃起來特別香」,愈吃愈順口。生長成熟的落花生,從田裡土地被拔起後,經人工捻下再洗淨,加調味料、八角、甘草等,投入大鼎中熬煮,再拿到大太陽底下曝曬,曬到乾脆即大功告成。

金門落花生成熟,村落裡看到一地正在曝曬的落花生,令人食指大動。(李增汪攝)
        而近年因為耕種的農家少,在地的金門落花生每台斤的價格逐漸飆升,放上臉書或網路販售,供不應求。早年經歷過農村艱苦生活的一輩都有一個特別記憶,就是每到夏季落花生成熟時,大人將生長成熟的落花生,從田裡土地拔起後,用手推車或成捆落花生帶葉載回家時,就會在樹蔭下或巷弄裡,開始捻起(土豆),還會用開過用完的奶粉罐等容器,以裝滿一罐給五塊錢或十塊錢代價,鼓勵小孩子幫忙捻土豆,減輕農家農忙負擔。
        有些農家還會以甕或瓦罐裝滿煮熟曬乾的落花生,給小孩子自己收著慢慢吃。農忙時,小孩順手從甕中抓一把落花生塞在口袋裡,沿路上山下田邊走邊吃,滋味很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