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與艱辛~金門縣蚵民疫情下頂烈日

      【本報訊】天氣一天比一天炎熱,經過古寧頭和安岐一帶,還是能發現蚵民在採蚵的畫面,在疫情期間,他們戴著口罩,頭上頂著火辣辣的太陽,辛苦擎蚵,展現出勤奮精神,這也讓我們看出石蚵對於居民的重要性。
       金門石蚵,是極具地方特色的自然傳統養殖產物,根據記載,自明朝開始牡蠣養殖就成了世代相傳的事業,在巔峰時期,海上蚵田景象十分壯觀,石蚵也是村民獲得豐富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無奈隨著人口外移、疏於管理等等因素,產量越來越少,目前剩下古寧頭社區的海域保有蚵林,擁有全國範圍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石蚵田,數百萬片的蚵石立在海灘上,其中又以採石條養殖出名,是著名的蚵村。

安岐一帶的居民,疫情期間仍頂著烈日,戴著口罩,到蚵田採蚵,辛苦維持生計。(高凡淳攝)
       從字面上來看,石蚵與石頭有關,由於早期金門物資缺乏,村民最容易取得的東西就是石頭,因此他們將石頭處理成條狀,插在海灘上,隨著來來去去的潮水,蚵苗就會漂來附著在條狀石頭上,村民就有源源不絕的石蚵可養育。村民以海為田,石條式養殖所產生的蚵肉,肉質相當鮮美、Q度佳,蚵民會拿著一根長長的鐵條工具,把石條上的蚵,整排從上刮下,此動作就稱為「擎蚵」,之後再將這些帶殼的蚵帶回家剖,過程十分辛苦。對他們來說,石蚵是大海賞賜的禮物,同時也是主要的經濟來源。
       由於石條式養殖,產量較低,因此水試所自民國74年陸續引進垂下式、插篊式及平掛式養殖,以平掛式養殖為例,目前金寧鄉的后沙、嚨口、安岐等海域是採用此種養殖法,因養於外海,海浪洶湧,蚵民有時在潮汐未退前採蚵,水深及腰,很是辛苦。
       即便疫情處於嚴峻狀態,蚵民為了討生活,還是要到蚵田擎蚵,他們遵守防疫措施,戴好口罩、拿取工具,配合潮汐時間下海,一步步穿越難踩的泥濘,走往離岸數百公尺外的蚵田,只希望能賺取微薄利潤來貼補家用。近幾年,金寧鄉公所也積極與縣政府、金管處等單位合作,推出許多石蚵的行銷計畫,讓蚵民能走出去,開拓更寬更大的市場,吸引更多遊客來此體驗蚵村風情。楊忠俊鄉長期待,未來疫情趨緩後,能持續結合更多單位一起為石蚵產業努力,帶動地方產業觀光,讓更多人了解金門石蚵的獨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