輾麥台~早年農業社會.金門傳統農具

        【本報訊】輾麥台,很多年輕一輩其實很少見過。這個早期農村最實用的輾麥石具,還要搭配牛隻來運作,更要人工陪伴隨著、協助著,才能將麥穗輾壓脫殼完成,或輾成可以食用的麥糊。

  在金門,早期的農村耕作,除了牛隻和人力外,幾乎沒有現代機械取代。種地瓜、花生、高粱、小麥、玉米等等,都是需要人力和牛隻來運作,因此,農民勞作相當辛苦。物資匱乏的年代,有雜糧可以裹腹,其實也很幸福。

       早期的金門,種植花生、地瓜和小麥、高粱等等,都是田地裡經常可看到的景像。而小麥和高粱是製造金門高粱酒不可缺少的原料。

  根據農糧署107年對各縣市鄉鎮小麥產量的統計資料顯示,金門縣種植面積為1878.6公頃、收穫面積1878.6公頃、每公頃收量2,427公斤、收量4,559,960公斤。

       輾麥石臼主要組成為石輪、石盤與木頭推把,舊時輾麥都仰賴此物透過人力、水力或牲畜的協助完成輾麥的工作。將高粱、小麥等榖物至於石盤上,透過石輪轉動的重量與轉輪摩擦產生的力量,順利地將榖物破碎脫殼完成初步加工;舊時農業時期的金門社會物資匱乏,此物於榖物在後期生產作業上扮演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角色。

      老一輩的長者回憶,早期農村的輾麥台,週遭環境都不是很理想,因為都是泥土,遇上下雨滿是泥濘,加上牲畜排放的糞便在一起,蚊蠅多不說,味道也是五味雜陳。

       在小麥收割後,早期農夫都是用長條椅子在一頭裝上鐵製的麥梳,將麥穗取下,再送到輾麥石臼輾脫殼,並要揚去榖皮,將麥粒或麥粉裝入袋收成。這些糠皮可以餵豬或給雞鴨食用,或做成肥料。

       現在小麥收割,已不復見當年用人工收割的場景,收割機一掃過,麥桿和麥分離,農夫相當輕鬆又省時省力的收成好小麥。

  雖然時代進步了,但這些早期農村生產工具,早已不復見或荒廢不用了。鄉村整建時,能善加稍作整理,並寫下紀錄的文字說明,就能讓它賦予新生命。

       輾麥石轉動了農夫生產的命運,也訴說早期農村生活的艱辛,讓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力量,不就是有先輩的努力和刻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勤樸的毅力撐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