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社造:城南區民間信仰與社區發展(三)

3宮廟與社區營造的普世案例

  有關宮廟復興與社區營造,在世界範圍內已有相應的案例,我們可以從與閩南地區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台灣,東南亞等其地區裡發現,將信仰力量有效運用在社區營造中是具備十足的影響力與實踐性的。

3.1台南台江大廟興學社區營造

  台灣省台南市安南區是古稱台江內海的一部分,該區佔據台南市三分之二的面積,早在古時原著居民就在台江搭草寮興學堂,開創了台江文化。台江海尾朝皇宮與台南市社區大學攜手籌募大廟興學社會教育基金,設立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台江市以推動大廟興學的方式來鼓勵鄉親在朝皇宮集會學習,共同完成發展學習,發展社區,發展生命的學習願景,台灣“大廟興學”以文化與學習的力量,讓生活,社區變得更美好。目前台江分校開辦課程已由個位數擴展到目前四十多門課,並發展出二胡社,車鼓社,青草社,大廟興學志工團等 4 大社團,學員數更從50 人成長到1200 人,為海尾地區注入人文氣息。台江地區15 間莊頭大廟紛紛加入,形成大廟興學聯盟。全成為台社區大學,社造工作者觀摩學習的焦點。

圖12台南社區大學大廟興學或社區課程(圖片來源:http://club.tncomu.tn.edu.tw)

  從台灣“大廟興學”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宮廟與社區營造的發展方向與社區本身的傳統文化類式有直接關係,台灣海尾寮的朝皇宮主祭祀神的英文保生大帝,即台灣民眾口中的大道公,大道公精神指的是保生大帝曾經不遠萬里向西王母求藥的學習精神。而這種精神一直引領著台江民眾自古以來辦學興鄉,但隨著時代變遷這些優秀的鄉里品質逐漸在台江淡化。正如“大廟興學”的發起人,台南市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所說,“ 如果全台 319 鄉鎮的大廟,都能共同投入大廟興學,找出屬於在地的地方觀,就能從地方萌生改變台灣的力量“。

3.2天福宮與新加坡街區發展

3.2天府 寺 和 新加坡 街道發展

  尋根情懷千百年來影響著華人,鑄就了華夏民族幾千年來經久不衰的歷史,這種品質匯聚成的力量不僅存在於國內,在海外亦成為華人團結一致的關鍵。對於移居海外的華人團體來說,民間信仰即是念祖尋根的集中體現。媽祖作為信眾最廣的海上祭祀神,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現閩南,台灣地區,隨著閩南人下南洋的熱潮,媽祖信仰在東南亞一帶廣泛傳播,形成了有閩南人的地方就有敬奉媽祖的神廟的信仰文化。天福宮則是新加坡影響力最大的媽祖神廟,其位於閩南人聚居的直落亞逸街,整個宮廟建築具有典型的閩南風格建築特徵,其工藝手法和材料都由泉州傳入。

圖13新加坡天福宮的華人慶典(圖片來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1610864980122402924&wfr = spider&for = pc)
  天福宮起源於1810年閩南華僑海邊設壇奉奉媽祖,1839年由僑領集資擴建為天福宮,天福宮成為閩南華僑的信仰和活動中心。1860年新加坡成立福建會館,福建會館成立後經常與天福宮聯合舉辦各類社區活動,直到現在每年的正月初九新加坡的閩南人會在此處舉行“拜天公”的盛大祭祀活動。隨著天福宮的壯大,聚集在直落亞逸街經商居住的閩南人越來越多,同時“在萊佛士重商主義鼓勵下,直落亞逸這個昔日海灣逐漸成為華僑商號集中,繁榮的商業區和住宅區。......天福宮的興建,是新加坡都市建設的一個里程碑“。

3.3台灣十二婆姐陣社區創藝。

  台灣“十二婆姐陣”的信仰由來是民間婦幼保護神“臨水夫人”陳靖姑,祖籍福建。台灣信民為了祈求子後平安,將陳靖姑部屬“三十六宮婆姐”發展演化為“十二婆姐陣“,這種在民眾信仰中具有”佑孺護嬰“與”驅邪避煞“的神法職能的遊藝,成為傳統迎神賽會中具有宗教儀典功能的民俗藝陣。

圖14台灣十二婆姐陣在社區演藝(圖片來源:http://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2704531.html)

  1970年起,台灣地區本土文化復振,“十二婆姐陣”作為傳統民間技術受到社會關注,1994年“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推行,意為以凝聚社區共識,激發社區居民自主參與性,建立在地文化特色。在之後的幾年內,“十二婆姐陣”復興與社區營造的各類工作逐步展開,南縣麻豆鎮保安公廟埕與建築事務所合作改造“十二婆姐陣“練習場地,加設教學基地及文化展覽部分;南勢裡社區內創新開發婆姐柚子茶,婆姐柚子餅等食品,發展由信仰文明而形成的文化產業;麻豆鎮公所任職社區營造負責人李俊賢主任,牽頭創辦了“麻豆十二婆姐文化深耕工作室”,聯合在地藝術家加入開發文創產品;台灣文正小學與南瀛總爺藝文中心,南勢裡社區發展協會藝陣學堂合作,策劃建立十二婆姐特色學校等等。

圖15台灣十二婆姐陣文化產業(圖片來源:http://www.heyshow.com/2012/07/10/tip_866/)

  “十二婆姐陣”的轉變,是以鄉土情誼為起點,聚合社區公職部門,在地企業,在地社團,藝術家,地方史工作者與學校等多種力量成為“社區聯合體”,主導力量仍為廟會神明信仰,社區文化政策起助推作用,逐漸衍生成為鄉土認同的社區創藝。

本篇引注:

21 台灣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官網 http://202.39.64.154/~private/modules/tadnews/
22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報導“大廟興學在地文化”
23 蔡欣欣從宗教靈病癒到社區創藝的台灣地區“十二婆姐陣”[J]地方文化研究,2015(06):80-91。

寺廟 和社區3例

  現在出現了一個很多情況下,世界各地的約寺廟和社區建設的復興。從台灣和東南亞國家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人類信仰在塑造一個活躍的社區方面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實用性。

3.1台南台江寺學習社區建設

  台南的安南區屬於台江大陸海域。這個區域覆蓋了三分之二的台南市。很久以前,台江當地人開始建造稻草小屋作為學校,創造了台江文化。台江海威超寺和台南社區大學共同籌集寺廟社會教育基金,並設立台南社區大學台江校區。 。通過開展寺廟研究,台江市鼓勵當地人在寺廟學習,以實現發展教育,建設社區,豐富生活的目標。台灣的寺廟學習利用當地的文化和教育來改善生活和社區。目前台江校區的學術課程已增加到四十多個。此外,還有各種學生興趣小組,包括二胡,車,,青草和廟宇學習俱樂部。學生人數從大約50人增加到1200多人。所有這些改進都使人文精神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增加。之後,15座大寺廟相繼加入,形成了寺廟研究聯盟,吸引了其他社區大學和社區建設者。

  在寺廟研究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寺廟發展和社區建設與社區的傳統文化有很強的聯繫。台灣海威裡的晁廟神是寶生皇帝,也被稱為大道宮。他的精神就是學習。他甚至走了一萬多英里去學習傳說中的王母的藥。Dadao Gong的精神繼續通過鼓勵繼續教育和學習來引導台江人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曾經備受推崇的精神的影響逐漸消失。台江校區經理吳茂成表示:“如果台灣所有316座寺廟都能加入寺廟研究,並利用當地文化的價值觀,那麼改變台灣的力量可以從地方層面產生。“

3.2天府寺和 新加坡街道開發 

  Roots Feelings深深地影響了中國人民,使華夏民族的歷史始終難以忘懷。它不僅在國內存在,而且已成為統一海外華人的關鍵。對他們來說,民間信仰是關於記住祖先和尋根。Mazu是神話中最信徒的神仙神話,源於東南沿海人遷移到南陽地區的時期。東南亞的馬祖文化孕育了媽祖的寺廟和信仰將遵循的情況。閩南人無論他們住在哪裡。天府寺是新加坡最具影響力的建築,位於閩南人居住的直羅雅依街。它具有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除了施工技術和材料外,均來自泉州市。

  天府寺始建於1810年,當時閩南的華僑在海邊設立了媽祖廟。1839年,海外華人領袖擴大為天府寺。天府寺成為閩南華僑的信仰和活動中心。1860年,福建會館在新加坡成立。協會成立後,經常與天府寺一起舉辦各種社區活動。到目前為止,新加坡閩南人民每年都會在農曆七月初的第一天舉行“敬神”盛大儀式。隨著天府寺的增長,越來越多的閩南人聚集在直落亞逸街,同時,“受萊佛士的重商主義鼓勵,直落亞逸的前灣逐漸成為海外華人繁榮的商業和住宅區...... ......天府寺的建設是新加坡城市建設的里程碑。“

3.3策略創作“十二寶潔真”

  “十二寶潔真”來自福建省“鄰水夫人”陳景谷的信仰,她是婦女和兒童的守護天使。台灣信徒為了紀念後代安全,將陳景谷的“三十六姐妹陣”變成了“十二寶姐真”。這種具有“保護孩子,保護嬰兒”和“驅邪”功能的娛樂,已成為傳統祭祀中具有宗教儀式功能的民間藝術領域。

  自1970年以來,台灣的地方文化得到了恢復,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十二寶街鎮”引起了社會的關注。1994年實施的“整體社區建設”政策意味著建立社區共識,激勵社區居民的獨立參與,建立當地文化特色。隨後幾年,“十二寶街鎮”的振興和社區建設逐步開始,與建設公司,馬頭鎮,南縣,教學基地合作重建“十二寶街鎮”實踐場地。和文化展覽部分增加了。南四里社區創新和開發“寶潔”葡萄柚茶和“寶潔”葡萄柚糕等食品,發展信仰文明形成的文化產業。馬頭鎮辦事處社區建設處處長李俊賢率先成立“麻豆十二寶街文化工作室”,並與當地藝術家一起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台灣文正小學與南營綜合文藝中心,南四里社區發展協會藝術學校合作,計劃建立十二寶街特色學校。

  “十二寶街鎮”的改造始於地方友誼,聚集了社區公共部門,地方企業,地方協會,當地藝術家,當地歷史學家和學校等各種力量,成為“社區聯盟”。它的主導力量仍然是廟會神的信仰,而社區文化政策起著推動作用,逐漸成為地方認同的社區藝術。(未完待續)

 附註:本文轉載自華僑大學建築學院吳少峰老師和他的學生陳子強,付鈺論文對他們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