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社造:城南區民間信仰與社區發展(二)

2泉郡富美宮的社區角色剖析

  富美境位於城南社區濱江段,富美古渡口則是連接內地與出海貿物的集散重地。富美宮為富美古渡口的渡口宮,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 - 1521年),主祀西漢名臣蕭太傅,配祀文武尊王及王爺二十四尊,清光緒辛巳年(公元1881年年)移建於現址。數百年來自台灣,東南亞一帶遠道而來祭祀富美宮祖廟的香客源源不斷,富美宮香火之旺盛在泉州境內首屈一指,並帶來較為豐厚的香火錢,海外捐獻和經營收入。財力的雄厚也是宮廟得以常態性介入社區生活,扶持社區文化發展時至今日。 ,富美宮仍在社區中具有強有力的話語權。

2.1社區神聖空間與社區公共空間的時空切換

  富美宮在各類中國傳統節日及閩南傳統節日中扮演著神聖的場所角色,在重要時間節點裡香火旺盛的傳統習俗成為社區的活力高潮,每年農曆除夕夜富美宮燃鞭炮辭歲,十二時鳴鑼迎新;正月初二接神;正月十六“過安關”;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嗦囉連放王船;農曆五月十七為富美宮主祀神蕭太傅慶祝生辰;農曆十二月二十二日送蕭太傅上天等等。其中蕭太傅神誕是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在富美境內,神誕日與新年一般重要,各家各戶在家中都要祭奉香燭和供品於神龕前,每日敬拜神明,虔敬異常。

圖7泉州城南富美宮祭祀活動

  富美宮因其祭祀活動的多樣性在社區中形成了諸多類型的神聖空間,在缺少公共空間的城南社區內,這些空間成為居民主要的活動交往場所。如富美宮前場地,平時為居民喝茶聊天活動之地,在祭祀活動時轉化為神聖空間。除卻富美宮前的廣場式可利用空間外,其他場所也會因富美宮影響而發生空間職能轉變。富美宮正月初二迎神明時,神位設在富美水閘門前,自富美宮到防洪堤壩外及江濱南路側的道路上聚滿了舉高香跪拜神明的社區居民,這一交通線性空間在此時發揮出了其神聖空間的特殊職能;同樣交通空間的神聖化還體現在海內外宗親謁祖巡境活動中,在儀式開始時,社區道路臨時封閉以便巡境陣頭通行,沿路居民均在門前擺設香案恭迎神轎,巡境結束道路空間瞬時恢復原有交通功能;

  宗教節日是民間信仰一種獨特的形態演變,在歷史的長期積澱凝聚中,宗教及信仰節日已經變成了家庭,社區,城市甚至國家生活的重要節點,在以宮廟為主體的城南埔境中,節日更回歸其祭祀與祈福的本真屬性,代表著城南社區對傳統文明有效傳承與保護。

圖8謁祖巡境路線圖及社區神聖空間

2.2泉郡王爺廟總攝司與海內外聯誼中心

  泉州民間王爺崇拜由來已久,富美宮被稱為“泉郡王爺廟總攝司”,分靈遍及閩南,台灣及東南亞。一是緣由泉州閩人向台灣或海外移民遷居前,因衷於信仰心系故土,大都會到所屬鋪境廟祭拜並請走廟內神像或香火袋,神符等物一同上船,抵達遷居地後則建廟立像供奉;二是逢災患之年,富美宮都舉辦大型醮會,按例送王船往晉江順流出海,閩南籍移民將海上漂泊而來的王船視為王爺保佑的吉兆,順而“接牌位,請神明,起宮廟”。現今世界範圍內所建富美宮分靈僅台灣就多達2000餘處。1988年10月台灣雲林縣光大寮聚寶宮尋得泉郡富美宮為祖廟,翌年聚寶宮號召信民組成203人的謁祖進香團,以聚壽樂大鼓陣,八音團,十二班,大小旗等陣頭恭送蕭太傅神像,從高雄始發繞道澳門終至泉州。隨之富美宮與台灣的關係往來也進入歷史性的時刻,自1988年 至今的30年裡,據“泉郡富美宮志”記載,台灣來泉富美宮謁祖團數不勝數,僅1993年就多達34個,謁祖儀式的主要部分就是富美巡境,謁祖團送蕭太傅神像回宮均匹配陣頭開路,陣頭是東南亞地區民間祭祀,廟會喜慶的民俗技藝。

圖9台灣謁祖團富美宮巡境(2018 年5 月雲林縣褒忠鄉聚寶宮400 人謁祖進香團)

  信仰聯結加深了兩岸的親密關係,這種宮廟之間的分靈,進香,巡遊的儀式活動折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支流對主流文化的維護與體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思想在宗教信仰上的映射。而謁祖盛大的巡遊儀式亦成為社區內獨特的遊藝文化,巡境陣頭有時多達十幾個,富美巡境在社區內超脫其本身的祭祀意義成為盛大的民眾集會,亦是時間線上例行的閩台文化交融。

2.3富美宮當代組織機構與社區行政

  1988年5月,富美宮成立泉郡富美宮首屆董事會,各項傳統活動得以恢復。目前董事會已是第三屆,現任董事會成員共九人,監事會五人,董事長為陳淑賢,原城南水產公司退休職工,監事長為鄉賢萬龍集團(香港)董事長郭鎮義。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社區居委會書記郭毓峰同時兼任富美宮名譽董事長,居委會與富美宮之間的良好關係成為宮廟與社區共生發展的基礎。富美宮組織機構每屆由社區信民內具有影響力且對富美宮事務有熱情的年長人士擔任,而董事會的更新換代和重大行為方式同時又受政府及法律監控,成為社區內一種非政府性質,非盈利組織領導力量。

  富美宮對於參與社區事務具有強大的積極性,包括對轄區貧困群眾進行緊急醫療救助及春節​​慰問。除慰問之外,富美宮亦會在社區內處理民眾糾紛,富美宮內頗具威望的老人對境內家族都有詳盡的了解,宮內話事人在社區內發生糾紛或有家庭遇到困難時都會與社區管理層一同參與解決,推動了社區事務的有效進行。富美宮話事人在社區內的有關作為在社會學層面亦有相關的表達與論述,即鄉紳論述中的“社會精英”概念,其具備的“中間型政治理性”特徵使其活躍在地方事務之中並且對地方產生持續影響。

2.4富美宮與傳統社區文化及團體發展

  鋪境廟在社區與居民中的重要地位繼而影響了傳統文化結構的重心轉移與社區風俗活動的場所確立。城南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積攢了深厚的非物質文化底蘊,在文武理樂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富美宮與富美古碼頭的存在,使古社區民間文明向此聚攏,換言之,富美宮在城南的歷史進程中成為了社區文明的發源地與締造地。

圖10起源於泉州城南的昇平奏南音研究社

  民國22年,晉江縣城成立晉江國術總館,下設溫陵國術館,富美國術館。富美國術館隨之為富美境文明添上中國傳統武學的綺麗篇章,其五祖拳律及宋江陣,聞名閩南各縣及東南亞地區; 1950年,搬運公司工會在原富美國術館基礎上,成立搬運工人武術研究社,由碼頭工人組成的富美舞龍隊,殺獅五祖拳武術表演隊因其高超技藝在泉州城內享有盛名。2015年富美國術館恢復,由富美宮每年撥款運營,每逢富美宮祭祀大禮或海外分靈謁祖進香,富美國術為傳統迎神陣頭之一。另一富美境傳奇文化團體是南音社團“昇平奏”,“昇平奏”名家輩出,為清末泉州南音三大社之一。現任富美宮副董事長區飛龍即為昇平奏傳承人之一,其大力推動昇平奏古南音的傳承發展。昇平奏也在富美宮豐富的祭祀活動中成為經常性演出項目,得到富美宮的資金扶持。

圖11富美國術館復辦兩週年合影留念

  除五祖拳與昇平奏外,城南社區還活躍著眾多的民間傳統文化,例如手工花燈,提線木偶,搓湯圓等,這些傳統文化自民間興起,又依附於城南社區內的宮廟與渡口碼頭,街區的繁榮而興盛,進而成為社區居民的主要文化生活與日常交流內容。在歷史上,作為渡口宮,富美宮尚有向蕭王爺借錢外出謀生或經商等傳統的儀式,富美宮在鼎盛時期也有宮廟自營寶行的存在,後因時代變遷逐漸消失。在多元信仰與多元文明的城南社區,宮廟,信仰文化與社區的發展息息相關,正因如此,宮廟的復興,傳統文化的復興與社區營造亦需同時發力。

本篇引注:

7 陳垂成林勝利。泉州舊城鋪境有略。泉州市鯉城區地方誌編修委員會。泉州市鯉城區地方誌編修委員會.1990(09)
8 王銘銘刺桐城:。濱海中國的地方與世界三聯書店出版.ISBN:978-7-108-05962-8
9 李伯群。泉州基因的古城社造鄉愁經濟公眾號2018年7月6日文。
10 古泉州城南“九星連珠”千年古渡藏身江濱路下?http://qz.bendibao.com/news/2014320/309.shtm東南網
11 莊為璣:“泉州歷代城址的探索”,“泉州文史”編輯委員會:“泉州文史”第2-3期合刊,1980年
12 除富美宮,在泉州,香火較旺的寺廟有西街的開元寺,東街的元妙觀,通淮關帝廟,南門的天后宮
13 莊為璣:“泉州歷代城址的探索”,“泉州文史”編輯委員會:“泉州文史”第2-3期合刊,1980年
除富美宮,在泉州,香火較旺的寺廟有西街的開元寺,東街的元妙觀,通淮關帝廟,南門的天后宮
14 泉郡富美宮董事會,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合編。泉郡富美宮志。關於祀神紀念日的記載
15王銘銘。刺桐城:濱海中國的地方與世界。三聯書店出版.ISBN:978-7-108-05962-8
16 范正義,林國平閩台宮廟間的分靈,進香,巡遊及其文化意義[J]世界宗教研究,2002(03):131-144。
17 王銘銘,羅蘭,孫靜聚寶城南:“閩南文化生態園”人文區位學考察[J]民俗研究,2016(03):26-52 + 158。
18 林天恩為“五祖拳”創始人蔡玉明傳人之一。
19 泉州南音作為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起源於距今1400年的唐朝
20清代富美境武聖殿蕭王府行宮(即富美宮)與渡頭的商舶,商家,商行,商郊,桔幫以及政府的海關,稅行,軍官等,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係,該行宮董事和管理人員直接參加了商業經濟活動。因此,富美宮獨特的向神借錢習俗,即是一個凸顯民間信仰實用性和功利性特點的典型事例。“泉郡富美宮”,泉州學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iqiang8710
21 台灣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官網 http://202.39.64.154/~private/modules/tadnews/
22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報導“大廟興學在地文化”
23 蔡欣欣從宗教靈病癒到社區創藝的台灣地區“十二婆姐陣”[J]地方文化研究,2015(06):80-91。

2 富美寺社區角色分析

  富美位於泉州南城社區的濱江區,古代渡輪是連接大陸與海上貿易的重要集散地。富美寺,也被視為福美古渡輪的渡輪寺。它始建於正德年間明朝(公元1506- 1521年),為前漢太師蕭,伴隨著主文武和主內存的24 主小號。清光緒年間(公元1881年),寺廟已遷至現址。幾百年來,來自台灣和東南亞的朝聖者來到福美寺。它的繁榮在泉州是首屈一指的,它帶來了更豐厚的香利, 海外捐款和經營資金。富美寺的經濟優勢使其成為社區生活的重要參與者,支持社區文化的發展。即使在今天,富美寺仍然在社區中擁有強大的聲音。

2.1社區神聖空間與共享空間之間的時空角色轉換

  Fumei Temple在閩南傳統的國家和地方節日中扮演著神聖的空間角色。重要節日的傳統香火習俗使其成為社區活力的最佳時期。例如,在新年前夕在富美寺放鞭炮,歡迎在農曆正月初二的神靈活動,即農曆正月初五的“幸運通行證”; 在端午節推出主船,在農曆五月十七日舉行大蕭教授的生日,並在十二月十二日將蕭送到神學,依此類推。其中,肖的生日是最犧牲的活動,被視為新年的重要生日。每個家庭都會向蕭犧牲祭品和蠟燭,每天都真誠地敬拜他。

  富美寺的各種宗教活動在社區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神聖空間。在公共空間不足的泉州南部社區,這些害怕空間已成為居民活動的主要區域。例如,在節日期間舉行祭祀活動的富美寺前面的害怕空間,通常被用作人們喝茶和聊天的社交場所。除了富美寺前的廣場外,由於富美寺的影響,社區的其他一些地方也將轉變為額外的功能。在第一個月的第二天,眾神的狀態將被設置在Fumei Sluice Gate前面進行神的歡迎活動。社區居民在從富美寺到大堤以及江濱南路兩側的路上膝蓋祈禱。此時,襯裡運輸空間變為神聖空間。同樣,交通空間的神聖性也反映在國內外宗族親屬的祖先崇拜遊行中。在儀式開始時,社區道路暫時關閉以進行遊行。沿著這條路,居民們正在門前安排一個敬拜桌,歡迎神靈的神殿。遊行結束後,道路將立即恢復原有的交通功能。

  宗教節日是民間信仰產生的獨特形式。歷史悠久,宗教節日已成為家庭,社區,城市甚至國家層面的重要時間節點。在泉州南部的蒲江地區,寺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宗教節日具有較為典型的祭祀和祝福特徵,是泉州南部社區傳統文化更有效的傳承和保護。

2.2 泉州祠堂總部和國際社會中心

  對於領主的信仰在泉州民間存在了很長時間。Fumei寺被稱為“泉州祠堂總部”,其分支遍布閩南,台灣和東南亞。其原因在於,當中國閩南人從泉州移民到台灣和海外時,他們通常會到他們的寺廟祈禱,並帶著他們的神像或香袋,因為他們的宗教信仰和對祖國的熱愛。搬遷後,他們將為那些神鵰像建造寺廟和宮殿。另一個原因是,每當人們有一個糟糕的一年,他們就會派一群眾神來到金河流出大海。閩南人將收集船並為Grand Preceptor Xiao建立寺廟。因此,Fumei寺的分支和Grand Preceptor Xiao的宗教信仰傳遍了世界。即在台灣,肖有多達2000個寺廟。198年10月8日,來自台灣雲林聚寶寺的人們發現,泉州的福美寺是這種民間信仰的起源。而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這些信徒聚集了203人,將肖的身份從台灣高雄送回泉州,途經澳門,並以高級禮儀如Ju Shou Le Drum,八音伴奏等等。富美的關係寺院和台灣已進入歷史性時刻,據“泉州福美寺志”,從1988年到最近30年,有無數台灣人來到寺廟祭祀祖先。(1993年34個團體)儀式的主要部分是富美社區的遊行,將蕭氏雕像送回富美寺的儀式將由陣列引領,這是東南亞文化中的一種民間民間藝術儀式。

  宗教聯繫加強了兩岸關係。宗教傳播,朝聖和儀式等寺廟之間的活動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支流對主流文化的預防和認識,這也代表了宗教文化中的“正統”。與此同時,祖先的盛大儀式也成為社區中獨特的娛樂文化。在儀式中有時會有十幾個鎮頭。儀式也被視為民間集會而非宗教活動,成為閩南與台灣文化變革不可或缺的常規。

2.3富美寺的當代組織和社區管理

  1988年5月,富美寺成立了第一個董事會,恢復了富美寺的所有傳統活動。目前,董事會是第三代,有九名成員和五名監事,董事長是現任退休的城南水產養殖公司前僱員陳淑賢,監事是萬隆集團董事長郭振義(香港) )。值得注意的是,居委會秘書郭玉峰兼任富美寺名譽主席。 鄰里委員會與富美寺之間的良好關係已成為寺廟與社區共生髮展的基礎。富美寺組織的每個學期都由在社區中具有影響力的老年人擔任,並且對這些信徒中的富美寺事務充滿熱情,董事會的更換和主要行為也受到政府和法律的監督。成為社區中非政府組織和非營利組織的領導力量。

  富美寺在參與社區事務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包括為轄區內的貧困人口提供緊急醫療援助,並為春節表示哀悼。除了哀悼之外,福美寺還將處理社區公共糾紛,福美寺尊敬的老人對國內家庭有詳細了解,當有爭議時,寺院領導將與社區管理層一起參與解決或家庭困難,推動社區事務的有效進行。在社會學層面,也有關於社區富美寺領袖的表達和陳述,即鄉紳話語中的“社會精英”概念,其中“中間政治理性”的特點使其活躍於地方事務中。對地方事務不斷施加影響。

2.4富美寺的傳統社區文化與群體發展

  普靖寺在社區和居民中的重要地位影響了傳統文化結構的轉移和社區習俗活動的建立。泉州南城在數千年的歷史中積累了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學,功夫,哲學,音樂等諸多領域取得了成就。富美寺和富美古碼頭的存在使古代社區的民間文明聚集在這裡。換句話說,福美寺已成為泉州南城歷史進程中社區文明的起源和創造之地。

  1933年,晉江功夫研究所在晉江縣成立,包括溫嶺功夫研究所和富美功夫研究所。福美功夫研究所為富美景增添了中國傳統武術的美感,其五子拳和松江陣在閩南縣和東南亞地區聞名。1950年,工會運輸公司在前福美功夫研究所,福美舞龍隊和由運輸工人組成的沙市五祖拳擊隊的基礎上,建立了功夫學院的交通工作者,在泉州聞名城市因其精湛的技藝。2015年,富美功夫研究所由富美寺恢復運營,每年資助。Fumei Kung Fu是Fumei Temple祭祀或崇拜祖先的傳統問候中的第一個陣列。另一個傳奇文化群體是南京 社會“盛平戲”在富美景,有許多著名的“盛平戲”大師,它是清末泉州南音三大樂隊之一。目前,福美寺副主席曲飛龍是盛平戲的繼承者之一,他們大力推動古代南音盛平戲的繼承與發展。盛平戲也成為富美寺豐富祭祀活動的常規項目,得到了富美寺的資金支持。

  除了五祖拳和盛平戲,泉州南城社區也有許多傳統民俗文化,如手工製作的燈籠,串木偶,製作湯圓等。這些傳統文化源於民間,興旺發達。繁華的寺廟,渡口碼頭和泉州南城社區,然後成為社區居民的主要文化生活和日常交流內容。在歷史上,作為一個渡船屋,富美寺有傳統的儀式,比如從大蕭蕭借錢出去謀生或做生意,在富美寺的鼎盛時期,寺內還有一些私人珠寶店。 ,然後由於時間的變化逐漸消失。在泉州南方城市的多信仰和多文明,寺廟,信仰文化和社區發展密切​​相關,正因為如此,寺廟的複興,傳統文化的複興和社區建設也需要共同努力。(未完待續)

附註:本文轉載自華僑大學建築學院吳少峰老師和他的學生陳子強,付鈺論文對他們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