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東區扶輪社贈學齡前兒童聽力儀器

  【本報訊】在嬰幼兒的認知與語言發展中,聽覺佔著極重要的角色,而篩檢嬰幼兒聽力是早期發現聽力障礙的最佳方法。為照顧雲林縣學齡前兒童的健康,國際扶輪3470地區斗六東區扶輪社共同捐贈16台聽力儀器及16台噪音計,(17)日在縣府親民大廳舉辦捐贈儀式,由副縣長謝淑亞代表受贈並回贈感謝狀。謝淑亞表示,感謝扶輪社善心之舉,捐贈全新高品質的儀器,提高本縣學齡前孩童聽力檢測篩檢效率及準確性,維護兒童聽力健康。

  謝副縣長指出,一切的學習是從聽力開始,聽說讀寫,若是聽嘸,世界的愛也聽不見。雲林縣目前為學齡前滿3歲兒童進行聽力檢測每年大概有4500位,約可篩檢出20-40位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學齡前兒童聽力篩檢的目的在於及早發現聽力障礙的問題,因為兒童的聽力障礙會影響語言的發展及學習效果,一定要儘早予以矯正治療,以期將聽力障礙的影響降到最低。社會的愛可以讓孩子改變他的一生,感謝國際扶輪3470地區與斗六東區扶輪社共同展現善心愛心,捐贈雲林縣總價值120萬元聽力儀器及噪音計,對咱雲林ㄟ囝仔來說,這是非常棒的禮物。
  衛生局長曾春美表示,中耳炎是學前年齡階段最易引發聽力問題之耳科疾病,但常因為症狀不明顯,容易被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忽略,而錯過治療時機,造成聽力受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約有2/1000的學齡前兒童罹患輕度或中度聽障。根據文獻報告,即使單側永久性聽損25~30分貝,亦會造成幼童負面影響,故學齡前兒童聽力檢測是很重要的。

  曾局長指出,雲林這三年多來經由20鄉鎮市衛生所公衛護理人員針對轄內學齡前滿3歲兒童進行聽力篩檢,11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數幼兒園停課,篩檢人數2,606人,確診異常8人,異常率3.0‰,其中發現異常個案有中耳積水、中耳炎、傳導性及感音性聽力障礙等,均已轉介醫療院所追蹤治療。非常感謝國際扶輪3470地區及斗六東區扶輪社捐助,讓我們可以將經過盤點比較老舊、精確度也比較不好的16部聽力檢儀器汰換,換上更精準精確設備,為雲林縣學齡前兒童的聽力健康做更好的把關。

  國際扶輪3470地區總監周伯良表示,台灣現在有近4萬扶輪人投身公益,幫助有需要的人。扶輪社3470地區這次參與學齡前兒童聽力篩檢儀器捐贈,就是透過扶輪社友大家的力量,共同相挺。斗六東區扶輪社社長江慶雄也說,我們發現雲林縣確實有高品質聽力篩檢設備需求,以檢測出有聽力問題的小孩,使其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小孩子以後可能人生就不一樣了。斗六東區扶輪社希望雲林縣每個小孩子都是健健康康的,能夠有一個很好的成長,自在三年前,即由鄭錫優醫師等社友一起來規劃,透過扶輪社全球獎助金,幫助有需要的鄉親,因疫情關係,終於在該日順利捐贈,也感謝縣府協助,讓扶輪社資源能有效整合落實。

  謝副縣長再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透過聽力儀器工具及篩檢機制相輔相成,才有辦法抓住黃金時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再次感謝國際扶輪3470地區斗六東區扶輪社捐贈,也感謝斗六東區扶輪社葉祈麟前社長及鄭錫優醫師與社友們居間牽線媒合,促成聽力儀器捐贈美事,讓社會更溫馨,更希望透過此次捐贈儀式拋磚引玉,吸引更多企業團體及善心人士關注雲林縣弱勢群體的需求,讓縣府在有限的行政資源外,能夠提供更多的福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