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口湖牽水狀文化祭追思會 李縣長主祭

 【本報訊】國家指定重要民俗「口湖牽水”車藏”(狀)」,每年農曆6月7、8日,在口湖地區金湖萬善爺廟、下湖港萬善祠(蚶仔寮),以及下寮仔萬善爺廟舉行燒狀、放水燈、挑飯擔祭祖靈等重要祭祀活動,以緬懷先人遭受水災侵襲之苦難歷史。

|牽水狀追思會1 縣長李進勇表示,起源於172年前(西元1845年)農曆6月7、8日,口湖沿海地帶遭受颱風以及連日的暴風雨侵襲,沿海數個村莊、約7千多名的村民於大水中罹難,清道光皇帝憐憫百姓受難,加封水災受害者為「萬善同歸」;災後又因瘟疫爆發,前後總計造成約1萬人左右的罹難人數,為口湖地區流傳至今傷痛的歷史記憶。

牽水狀追思會2 李進勇指出,口湖牽水"車藏"(狀)是以金湖萬善爺廟、下湖港萬善祠(蚶仔寮)、口湖四湖萬善爺廟(下寮仔)3間廟宇自發舉辦,為台灣最大型之水難祭祀活動。今(1)日分別於金湖萬善爺廟、下湖港萬善祠舉行文化祭活動的高潮—排"車藏"(狀)、燒"車藏"(狀),成千上萬的水"車藏"(狀)整齊擺置於廟埕,在祈福活動過後燃獻予先人,場面莊重盛大、蔚為壯觀。

牽水狀追思會3 牽水"車藏"(狀)文化祭追思會1日在下湖港萬善祠舉行,由李進勇縣長主祭,文化處長林孟儀、口湖鄉長林哲凌等地方士紳陪祭,另外,廟方亦組織地方學童參與追思會,讓學童表演感恩的心以及拍手歌,並透過向先人墓塚獻花對受難先人表達致意,希冀引發民眾對於環境衝擊下人類與大自然共存之反思,也呈現對先人慎終追遠之意義。

牽水狀追思會4 文化處長林孟儀表示,祭典中重要的水"車藏"(狀)是連結子孫與先人的重要法器,水"車藏"(狀)是由竹篾編織為長筒狀支架,並分為上中下3層結構,貼上代表水界、陰界、天界各種神祇的紙像,藉由子孫拍打與轉動水"車藏"(狀),牽引先人層層向上予以超渡,相關科儀與儀式極具特殊性與歷史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