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位84歲獨居在龜山的失智症奶奶,因為妄想精神症狀干擾且無法接受醫療,衛生局轉介疑似或社區精神疾病照護優化計畫,經由桃園療養院社區居家醫療團隊介入,持續追蹤並積極安排至桃園醫院住院,經檢查意外發現奶奶的心臟節律器電池即將沒電,轉診心臟外科及時安排更換,透過兩院合作,團隊積極治療與追蹤,生理與心理都受到照護,讓奶奶順利治療出院回家。
近年來精神病人社會案件頻傳,除了個案本身因疾病失去原有的生活功能,家屬照護負擔大至無力協助,更嚴重影響社會治安及社區安寧;社會安全網第二期計畫,針對社區精神疾病個案提出了疑似或社區精神疾病照護優化計畫,希望對於社區間疑似精神疾病或高風險卻缺乏醫療介入的民眾,進行綜合評估並制定個別化的追蹤計劃,適時協助他們及時接受治療,進而達到社區安寧。桃園療養院居家治療副護理長李宜倫表示:「針對疑似精神疾病個案最困難在於缺乏病識感,這位奶奶從未覺得自己需要被幫助,介入初期常常被拒於門外,但在持續的關懷和他建立關係,以她的需求為主,而非強迫醫療來介入,經過3個月的關懷追蹤,才順利讓他銜接上醫療。」而奶奶也表示:「還好有聽醫生和護理師的話去住院,讓我撿回一條命」對於團隊的努力表達感謝之情。
桃園療養院為北區精神醫療的核心醫院,承接大桃園市全區計畫執行,由社區精神科居家團隊組成,透過專業的評估及照護精神科個案的經驗,從110年執行至今,已協助近百位疑似精神病人的評估,積極與各網絡專業人員合作,透過社區與醫院的連結,前端追縱後端醫療轉銜,讓社區邊緣角落需要被協助的弱勢族群,得到適切的照護,減少社會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