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10月13日是國際減災日,臺北市長柯文哲特地出席由綠色合平和今周刊舉辦的「臺灣城市淨零承諾」記者會,跟新北市長侯友宜、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一起宣誓將以實際行動,努力達成2050臺灣淨零碳排放的目標。
柯文哲致詞時指出,這一年多來Covid-19是媒體最熱門的題目,但極端氣候帶來的威脅將會是更可怕的隱憂,對全球影響更深遠、時間也更長。如同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在今年8月發布的第6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導所說,人類活動是造成全球氣候暖化的主因,但反過來說,全球暖化後也會反過來影響人類未來的生存條件。
柯文哲說,全球暖化的結果將造成海平面上升,導致許多國家、包括臺灣許多地方恐都被淹沒之虞,因此探討氣候變遷、永續發展的議題,已不僅是道德層面或環保層面的議題,而是真真實實影響全球政治與經濟的議題。
柯文哲提到,中國大陸現在在限電,歐洲在9月整個天然氣價格大幅上升,都是因為要應付碳排放問題,因此到時碳關稅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如果臺灣對這個議題沒有準備,時間到了一定會出問題。
有鑑於此,今年4月22日他在世界地球日時就宣布臺北市要展開2050淨零碳排放計畫,跟全國城市共同承擔減碳義務,確保人類生存安全。當然有人會說2050年離現在還早,他就會用李前總統說過一句話:如果40年沒有解決的問題,不要幻想4年可以解決;這句話後面他補上一句:如果現在不做任何動作,40年後還是沒有解決。
柯文哲表示,他深知要達到2050淨零碳排放目標不可能一蹴可及,所以目前先訂出2030的永續發展目標,到2030年時至少先減少30%,環保局也已起草一份2050淨零碳排放的政策路徑,預訂在今年底公布。
簡單來說,臺北市對於30年後要達到淨零碳排放已經有規劃和做法,像是捷運環狀線就被列為第一優先的市政要務,因為環狀線一旦完成,49.2公里、42座車站把整個捷運路線串起來,一定可以大幅改變臺北市的公共運輸,因此包括捷運路網和公車路網的優化,加上人行步道和自行車道,臺北市希望在2030年時,綠運輸可以達到70%。
再來是推動電動機車,前幾天市府還宣布加碼購買電動機車的補助額度;事實上,幾年前北市府就不准買燃油機車,也不鼓勵民眾買燃油機車,所以現在電動機車就不收停車費,透過這種政策的推力和拉力,希望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把電動機車的比例拉高到35%。
柯文哲引述國際能源總署在今年的淨零碳排放的路徑分析報告,強調如僅靠技術引進而沒群眾的參與,淨零碳排放還是不會成功。他分享之前環保局有討論過是否把現行的一座垃圾焚化廠改變為生質能源處理廠,專門處理臺北市一天高達170噸的廚餘,他當時跟就環保局說,要設這個不如鼓勵大家不要產生廚餘,因為僅有技術的引進而沒民眾的參與,淨零碳排放很難成功。
因此他認為未來的時間除了技術的引進,更重要的是民眾的參與,比如說鼓勵民眾減少浪費、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做好垃圾分類減少垃圾、提高環境意識,讓公民積極參與,淨零碳排放的目標才有可能達成。
柯文哲表示,即使離2050還有30年,但如果每天進步一點點,每天改變一些些,長期下來臺灣一定會變得不一樣,淨零碳排放不可以一次就成功,而應是隨著時間、隨著新技術新理論的出現,不斷的滾動修正政策和做法,只要保持這樣的態度,努力向2050淨零碳排放的目標邁進,一起顧好這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