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推動校園心理健康結合經典閱讀

  【本報訊】近年興起的國際學生評量(PISA),激發各國教育的省思。培育孩子的「閱讀素養」成為國家整體教育的核心工作之一。閱讀教育的最終目標,不僅讓孩子在大量閱讀中吸收知識,更要訓練推理思考的能力,以利面對紛亂的資訊,並能在未來生活中足以解決問題。據此,臺北市教育局正積極推動「系統性閱讀」,同時,建構學校推動閱讀的策略與動能,並發展有效閱讀的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閱讀習慣與耐心。過去一年(109年)推動從「大量閱讀」進階高層次「經典閱讀」,全市國中學生共讀經典文學作品,推動經典閱讀風氣,提升學生閱讀深度及思考力。

  經典閱讀之推動以雙月讀本,共分四期辦理。計有109年6-7月《老人與海》(作者:Ernest Hemingway厄尼斯特.海明威) 、109年8-9月《阿Q正傳》(作者:魯迅)、109年10-11月《科學怪人》(作者:Mary Shelley 瑪麗・雪萊)、109年12-110年1月《兒子的大玩偶》(作者:黃春明) 等。學生藉由當月讀本,輔以「深耕閱讀推動資源網」上的導讀影片及延伸文章,進行深入閱讀與多元思考,並參加校內投稿創作,各校再推薦優秀作品上傳參與評選,目前已將前三期評選出的全市優良作品(共計105件)上傳至本市國民中學深耕閱讀推動資源網供讀者瀏覽,以擴大經典閱讀的影響力。

  在《老人與海》的徵件作品中,看到年輕學子透過經典閱讀而能反思生命,寫信鼓勵老年的自己突破限制、維持熱情;在《阿Q正傳》的徵件作品中,發現學生能突破時代隔閡,賦予「阿Q精神」新定義,從舊經典中讀出新精神;在《科學怪人》的徵件作品中,看到國中生搖身一變為影展策展人,分析比較主題相同而形式不同的創作,正是素養能力的展現;在《兒子的大玩偶》徵件作品中,學生們豐富多元的面具創作,吸睛效果十足,而背後的創作理念說明,更可看見他們已走進主角的生命中感同身受。

  八個月,四本經典,豐厚了年輕學子的生命,透過學生作品,也看到閱讀素養的多元展能。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10年度將持續推動7本經典閱讀(寂靜的春天、別鬧了費曼先生、羅密歐與茱麗葉、西遊記、動物農莊、小氣財神及三國演義),期盼持續透過經典閱讀活動,培養孩子具備自主學習、分析思辨、系統思考、關懷世界及溝通表達能力,並將結合110年教育局心理健康年,透過閱讀讓學生內省、探索自己,練習與自己對話及連結他人。

優良作品上傳至臺北市國民中學深耕閱讀推動資源網 官網供讀者瀏覽:http://163.21.13.2/plugin/yingguang/fine_work.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