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臺北市長柯文哲出席「2020臺北社造季—小民的幸福社區」臺北市社區營造成果展,除一一走訪展區,也檢視市府各局處在「人文素養」、「社區培力」、「社群協力」、「環境景觀」、「社福醫療」、「社區安全」、「產業發展」、「環保生態」等8大面向、跨局處的協力成果。
柯文哲表示,現代社會的問題常常不是一個局處就可以解決,而不可諱言,過去政府最大的缺點就是分工不合作,應該要跨局處協力。這幾年臺北市政府在三位副市長的整合下,達到分工合作;以社區營造的案例來說,市府由都發局開始從空間做基礎,整合跨局處力量,希望由小而大、由公而私改造臺北。
柯文哲說,臺北市沒有農漁鄉鎮,但是有商圈,還有像竹子湖這樣的休閒型態特色農村,都發局按照實際需要劃定一個工作範圍,以跨局處的方式進行。「臺北5+3計畫」就是更大規模的社區營造,從北投、大稻埕、城北廊帶、以臺大為中心的城南地區,一直延伸到萬華(艋舺)地區,未來兩年還會加入如火如荼在進行的北藝、北流與大巨蛋。
他進一步舉例,一個花了幾十億的建物孤零零地是沒辦法發揮它的社區營造效果,但如果可以把整個社區整合起來,就可以發揮最大的效果。所以像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就一定要放在東區門戶計畫裡,把里長、社區團體等都拉進來;同樣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開幕也是士林商圈振興的最大契機;大巨蛋也不能單獨存在,從國父紀念館、大巨蛋、松菸到臺北機廠,是一整塊區域連動,所以社區營造就是一個跨局處、全面性,以問題為導向的整合,柯文哲也邀請市民一起來參觀,給市政府各項建議,讓未來參與式預算、公私協力可以讓社區營造的效果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