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臺北市長柯文哲30日上午赴市議會,針對「托育政策、教育政策與老人福利政策之規劃與落實」進行專案報告。他在報告中表示,中央少子化政策馬上在8月1日上路,中央推這個政策有點太倉促了,應該多給地方政府多一點作業時間準備好,不過,他再次強調,如同他簡報中所說,不管中央怎麼調整,北市原補助額度不會縮水,也不會增加家長負擔。
柯文哲表示,臺灣少子化的現象會持續下去,不過,臺北市0到6歲的人口並沒有像其他地區有很明顯的減少,主要有幾個原因,都市化本來人口就會往都市集中,所以在都會的人口不太會下降,目前少子化是全臺灣的問題,但是應該在其他縣市會更嚴重。臺北市在數字上比較沒那麼明顯,還有另外一個理由是「戶籍」,臺北市的福利比較好,很多父母戶籍會放在臺北,目前0-2歲托嬰比例大概是15%,2歲托嬰比例大概是18%,2-5歲幼兒入園率平均是56.58%,2歲有去唸幼兒園的大概只有18.6%,市府今年對於3歲跟4歲唸私立幼兒園的家庭有補助,正在觀察一年2萬7千多元的補助,對3歲、4歲的入園率有多少提升,大概要實施半年後觀察其變化。
柯文哲表示,在經濟補助方面,包括育兒津貼、就業者的友善托育補助等。他認為,私立幼兒園的學費補助是很重要的觀念,政府不見得要自己跳下去做每一件事情,而可以採用補助的方式,所以慢慢會有「買服務」的概念,而不見得要去買硬體、人員編制等,讓政府保持一個靈活性。所以慢慢地,很多這種政府的政策會透過「買服務」的方法來做。目前,0-2歲有居家保母、私立托嬰中心、公辦民營托嬰中心等,另外就是市府正在大力推動的社區公共托育家園,這個政策有幾個概念,因為大的托嬰中心,坦白講地點也不是那麼好找;第二點,如果發生感染也是蠻難控制的;所以這種比較小型的優點在於:第一,它的空間需求比較小,它可以在比較多的地方布點,所以比較接近社區化;第二點,現在常常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小孩,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在沒有兄弟姊妹的環境下長大,所以社區型的小型托育家園,讓我們下一代即使是一胎,有兄弟姊妹類似家庭的環境感覺可以成長。
在家庭親子部分,柯文哲說,每一個行政區都有親子館,在這個空間可以辦理育兒友善,還有物資交流中心,大家可以把不要用的玩具圖書拿出來交流。至於幼兒園部分,柯文哲表示,目前有公立幼兒園、私立幼兒園及非營利幼兒園,目前公立幼兒園民眾反映常常抽不到,所以市府針對私立幼兒園的幼兒目前有學費補助,一年大概2萬7千多元,也正在思考說,如何透過補助,讓私立幼兒園轉向非營利幼兒園。當然非營利幼兒園有很多規定,也許讓大家不想去做,如果非幼兒園大家都想去做,現在臺北市就會有很多非營利幼兒園,可是目前並沒有,所以市府也在思考是否有「臺北版的非營利幼兒園」,因為現在私立幼兒園有領市府的補助,所以在日後可以規定,要領補助要符合哪些條件,慢慢可以把一些私立幼兒園轉型為臺北版的非營利的幼兒園。另外,市府正在試辦0-12歲的一條龍政策,國小有空地剩餘空間,會開闢很多托嬰的地方,讓孩子0-12歲都能在同一所學校就讀。
柯文哲表示,0-2歲的托育場所正在增加,預計到今年底可到70個,預計在4年後會有100個。而市府正在興建的公宅中,現在已經確定知道會增加30個,如果在未來4年中有其他場地慢慢可以找到再增加,這100個是目前知道在公宅蓋好後確定,4年後至少會有的托嬰場所。
柯文哲表示,友善托育有三個概念:公私協力、附帶條件跟政府的補助誘因,不能幻想什麼都是公家跳下來做,公家機關當做管理的單位,鼓勵私人部門協助完成政策,補助要附帶條件,這就是透過補助做政策的引導,買服務的概念;另外,低薪是臺灣很大的問題,如何改善托育人員的勞動條件薪水很重要,另外在凍漲抑價策略,也可使家長負擔減少。他指出,目前臺北市公私托幼比例為42:58,希望未來能達到30:70的目標。私立幼稚園有空間,但太貴,這就要靠臺北版的非營利幼兒園推動。而中央政府在8月1日起有托育補助的調整,但他強調,不管中央政府怎麼變,北市發給的補助金不會比現在少,臺北市將繼續與衛福部討論。
柯文哲表示,對家長來講,公幼跟私立幼兒園就讀的費用差太多了,這是未來要努力的目標,準公共化幼兒園就是市府未來的兩年目標,如何讓私立幼兒園轉為臺北版非營利幼兒園,就要提升品質,如果幼兒園老師低薪就做不久,做不久品質就無法提升,教育品質好壞,決定於幼兒園老師品質,改善幼兒園老師待遇是很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