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後生青年”藝”軍突起 用影像記錄思辨轉動客家的青春激素 文化需要傳承,更需要與現代接軌! 而現代青年更應擁有文化的軟實力,才能走出特色專長,替未來無限可能奠定實力與基礎。一群擁有影像專長的青年團隊,在臺北市客委會輔導下,共同探索客家前輩在文化的種種傳承運動,從中學習並汲取文化精髓,用影像紀錄、思辨活化客家的青春激素。並特別選擇在臺北市義民30嘉年華前夕,效法義民守護文化,勇於改變精神,公開探索學習心得,與客家前輩、社會大眾分享、思辨以活化客家的青春激素。
臺北市客委會表示,激發青世代對文化的熱情,才能讓客家文化得以延續,因此,從前年開始,臺北市客委會就廣邀大專青年學子,用影像紀錄的方式,從探索、學習到思辨,來認識客家文化,並汲取文化精髓,從而創新發展。結合臺北市義民祭典辦理30周年,臺北市客委會提出”勇於改變”的核心目標,讓青年客家借鏡前輩對於文化傳承的努力,從中去思辨活化客家文化的元素。 對於這群後生青年影像紀錄團隊來說,既要保存文化的底蘊,又要能夠有創新的改革,傳統與創新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挑戰。
日常、破框、樂趣、”做就對了”這四個詞彙,是活化文化主要的關鍵字。負責從還我母語運動探索學習的師大團隊強調,還我母語運動,是對於文化傳承的勇敢挑戰,隨母語運動之後所產生的客語學習、媒體播放,則應該要放大格局,突破學習的年齡層,提升到國高中及大學生,甚至社會人士,把客語當作日常,而不只是課堂上的學習,當然,這還需要許多客家人的配合,盡量在日常使用客語對話,才能激起大家對語言情感的熱絡。媒體播放也是,現在許多節目也應該要開放用國客語發音,而不只是侷限在客家電視台才能有客語節目,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母語傳承。 從楊梅護樹運動探索發展的銘傳大學組,以「破蒼穹,溯千歲」來突破現有的困境。他們表示,現今社會大眾,都把”文化”和”思想”混成一談了。
楊梅護樹運動即是一例,因為當地廟方與當地居民站在不同角度,想法不同,造成無法取得共識。文化是一種生活習慣和方式,以及文藝作品和文藝形式,應該要保存,但是思想是一種思維方式,因許多人對每件是得看法思維不同,所以應該要配合當時場景作為鋪墊才能表現和理解。因此,未來在活絡文化的各項運動,應該要先打破舊思維,站在新的高度,來回顧文化,較能取得共識,對於文化或生態的保存,也較能有所推進。
紀錄探索義民祭典的景文科大團隊,則是從歷年參與活動的角度觀察,認為青年參與文化活動,應該要考慮青年的喜好,將活動內容設計得更有樂趣,才能拉近和青年的距離,當然文化底蘊不可喪失,但活動內容上,應該可以更為活潑或者加上青年喜愛的方式會更好。例如義民祭典上,可以安排年輕人較易懂和了解的現代舞台劇結合戲曲、或是有流行的客家音樂、樂團的演出,都能引起更多青年興趣,拉近文化和年輕人的距離。
而從音樂人角度來探索的輔大團隊,則是提出音樂無框架的論點來激發客家文化的青春力量,他們認為,客家音樂創作者要翻轉角度,擺脫標籤與框架,盡情創作,打破族群差異,吸引年輕族群喜愛,激發青春力量。紀錄農耕作家鄭煥生的臺北大學團隊,提出”不知天跟地,頭雷雷就去做”來分享這次影像紀錄的探索心得,認為青年晚輩,只要即刻去做,認真去做做,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堅持是獲得肯定的最好方式,從後生晚輩的角度去思考,寫作運用多元嘗試的管道去曝光,例如結合社群網路,就能引起更多年輕人的參與,秉持堅持不放棄的毅力,就能取得更多的評價,從而修正腳步,在文學創作的路上,讓文化更有吸引力。
臺北市青年客家影像紀錄團隊,用思辯的精神,紀錄、學習、探索客家文化的發展和延續,今年度以”義。動”為主題,強調改變需要勇氣,突破舊思維,建構客家文化的青春方程式,共產出五部影片,系列影片預計在11月起舉辦網路策展,並在11月11日在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舉辦”義。動”改變的年代 影像紀錄策展,探索建構客家文化的青春方程式,歡迎大家踴躍發表活化客家的青春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