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即國力~童子賢:綠能救不了暖化

  【本報訊】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3月19日舉辦"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公聽會,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透過預錄的影片發言。他強調,臺灣的能源發展不應偏廢,應讓綠能與核能並行,以確保穩定供電。他列舉核能的五大優勢,包括供電穩定、不排碳、占地少、經濟實惠及能源韌性強,並指出綠能雖重要,但因受天候影響而具間歇性,不足以單獨支撐台灣電力需求。他主張適當運用核能,確保台灣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並進,並呼籲政府在能源政策上做出理性規劃。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19日召開"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公聽會,由國民黨召委葛如鈞主持,邀集產業界、學界及地方代表,共同探討核能在台灣能源結構中的潛在角色。與會貴賓除了多位立委之外,也包括童子賢(預錄參與)、商總秘書長劉守仁、工總副秘書長邱碧英、MomentX執行長李勁葦、清華大學教授葉宗洸、優必達創辦人郭榮昌(視訊參與)、恆春鎮鎮長尤史經、車城鄉鄉長陳政雄等人。
  
  童子賢強調綠能與核能應攜手發展,以確保穩定供電並減少碳排放。他表示,核能的五大優勢不容忽視,包含供電穩定、不排碳、占地少、經濟實惠及能源韌性強。

  童子賢指出,臺灣目前的綠能發展仍受限於自然條件,例如太陽能發電只能在白天運作,夜間無法供電,而風力發電則依賴風況,難以確保穩定輸出。他認為,若單靠綠能支撐台灣的能源需求,恐難以滿足產業及民生用電。因此,他主張應該讓核能與綠能共同發展,以互補方式提升電力供應的穩定性。

  針對土地使用問題,童子賢進一步分析,若完全依賴太陽能發電,將需要約10.5個臺北市的土地面積來供應臺灣的用電需求,這對於土地有限的臺灣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選項。而核能則不需額外增加土地,即可提升發電量,具有極高的土地使用效率。

  在電價方面,童子賢援引台電數據表示,核電的發電成本每度僅1.42元,相較於風力發電的6.6元與太陽能發電的4.87元,便宜許多。他強調,若大規模使用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將造成龐大的額外電費支出,對臺灣的經濟負擔沉重。他估算,若每度電價差距達1元,則全台每年需多支付3000億元,若差距達2元,則額外成本將達6000億元。

  談及能源韌性,童子賢強調,核電的燃料棒一旦裝填,可穩定發電長達18個月,且燃料儲備只需少量空間即可儲存長達三年,相較於天然氣發電僅能維持數周,核能更具穩定性與安全性。他認為,臺灣應確保能源安全,減少對進口能源的高度依賴,降低外部風險。

  此外,童子賢提及全球能源現況,指出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2023年全球風力與太陽能發電合計僅占13.3%,即便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仍無法完全取代傳統能源。他強調,若要有效減少碳排放,應讓核能與綠能共同發展,而非單一依賴綠能。他指出,美國、日本與歐盟近年皆開始重新評估核能的角色,認為台灣亦應審慎考量。

  最後,童子賢以"電力即國力"的觀點說明電力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半導體、AI及電動車產業,皆高度依賴穩定的電力供應。他呼籲政府在規劃能源政策時,應以理性務實的態度看待核能,並確保臺灣電力供應的穩定與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