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綠色和平減塑專案團隊指出,每年生產超過 1,200 億個塑膠瓶的可口可樂公司,連續第 6 年被包含綠色和平在內的全球多個環保組織發起的「解開塑縛聯盟(Break Free From Plastic)」 評為全球最嚴重的塑膠污染者。2022 年可口可樂宣布,2030 年旗下至少 25% 的飲料包裝將以可重複填充的玻璃或塑膠瓶的形式銷售。當宣布重複使用目標時,可口可樂首席客戶關係與市場推廣主任 Elaine Bowers Coventry 還表示:「加速使用可重複使用包裝能為消費者和客戶提供附加價值,同時支持世界實現無浪費的目標。」
這本來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但,就在《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前,可口可樂悄悄收回承諾,悄悄下修過去在塑膠、玻璃、鋁罐中使用回收材料的比例,還從 2030 年的 50% 推延至 2035 年的 35-40%,以及將 2030 年賣出與回收 1 比 1 的承諾,放寬至回收每年度銷售瓶罐量的 70-75%。
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漂綠行為,此種企業反覆不一致的作法恰恰凸顯了制定強制性法規的必要!也是綠色和平強力推動必須在《全球塑膠公約》中加入強制性規定的理由,如果針對企業問責、塑膠減產以及擴大重複使用、重複填裝等等規定有法律約束力,便能遏止企業前後立場不一致的窘境。
我支持具有強制力的公約制定!
回收並不能解決環境問題,塑膠減產甚至關乎減緩氣候變遷!
臺灣其實在減塑議題上走得很前面,也許有人會覺得回收就能解決大部分塑膠危害,但,即使塑膠製品被回收了,仍然對環境造成污染。數據顯示,全球塑膠產量在過去十年成長了一倍,如果再不採取行動,估計到 2050 年塑膠產量將是上世紀末的 3 倍,相當於 520 億公噸碳排放量。因此綠色和平在《全球塑膠公約》的談判會議倡議立場為:2040 年前減產至少 75% 塑膠量,否則全球極端氣候的狀況會快速加劇。全球塑膠污染問題的根源,是一次性塑膠製品的濫用。
綠色和平基於想從棄置、使用到生產都能全面地掌握臺灣塑膠污染全貌,於今年走訪南北兩大河流(淡水河、曾文溪)進行河川塑膠廢棄物調查,在這項研究調查中,我們發現重達 1,655 公斤的河川垃圾中,塑膠類佔了近 9 成,其中又以寶特瓶佔最多數。此外,「貢獻最多塑膠廢棄物」的前三品牌為:統一、維他露、可口可樂,希望這些大型品牌能意識自身對環境的責任。這個行動提醒大眾,不只需要關注消費階段的污染,也應該重視生產階段的污染,源頭減塑才是關鍵。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破局,我們需要您持續關注!
《全球塑膠公約》第五次談判會議進遭產油國家拖延,非常需要全球支持者持續關注,突破石化產業說客及少數國家的阻撓,才有機會保留「限制塑膠生產」條文,真正制定出一份強而有力的全球塑膠公約,守護地球環境與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