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性成長~台灣塑膠嚴重污染之因素

  【本報訊】綠色和平減塑大使謝宜芬表示,目前全球每年塑膠生產高達 4 億噸,卻僅有 9% 的塑膠被回收再利用。當回收趕不上塑膠生產速度,塑膠污染指數性成長是必然的結果,不僅破壞自然棲地、危害動物生存,更有研究報告指出,生產塑膠與運送塑膠製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經超過整個航空業與船運的總和,成為助長氣候變遷的原因之一。

Background Image

  您可以為塑膠污染畫下句點;全球政治領袖、企業代表已意識到塑膠污染的嚴重性,同意在 2024 年前,透過 5 次的談判會議制定《全球塑膠公約》,然而,至今的 4 次談判會議中,公約內容未有進展。

  綠色和平代表團將積極在最後 1 次談判會議中,推動政府與企業代表同意,全球塑膠公約內容需朝向「塑膠產量減少 75%」 的目標制定。大家的連署支持,將是綠色和平代表團在國際談判桌上的強大後盾,也決定世界是否能加速解決塑膠危機,終結塑膠對環境、對人體、對動物的種種傷害。

  終結塑膠污染,現在就行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過去,全球努力倡導、落實回收數十年,卻僅換得 9% 的塑膠回收成果。現在,我們必須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透過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從源頭踩下剎車,限制全球的塑膠生產,更有效率地阻止塑膠污染持續擴大!

 請大家加入連署,推進世界走向無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