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龍山玉塘吳氏宗祠~吳伯雄題書法

可能是寺廟的圖像

*面朝硯池文筆,背靠臥牛山,左傍龍江環帶,右望玉屏高峰,遠眺眾山環抱,近視五馬來朝,福清龍山玉塘吳氏宗祠坐落於風景如畫的福建省福清市玉塘村西,迄今已380餘年。

可能是寺廟的圖像

三度重修 百年古祠煥新生

  【本報訊】玉塘吳氏宗祠始建於明崇禎十一年(西元1638年),是一座三進二廳雙附廊的明末風格建築,深57.4米、寬39.4米,總建築面積2262平方米,迄今已有380餘年。 古祠在歷史上曾歷三次重修,時間分別是在1686年、1948年、2003年。

  1998年春,在政府支援下,省市考古專家到玉塘吳氏宗祠現場進行了考察論證。 1999年2月,玉塘吳氏宗祠被公佈為福清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秋天,古祠動工修復,但當時的吳氏宗祠除了大門頂上一塊“吳氏宗祠”的牌匾以外,其餘建築構件幾乎遭毀壞殆盡。 第三次修祠的圖樣是根據老一輩的回憶及石塘族譜所記載資料翻製而成。 在僑賢的捐資下,重修耗資人民幣420餘萬元,歷時3年方圓滿竣工。

  如今的玉塘吳氏宗祠是在原祠舊牆的基礎上建成的,走近仍清晰可見原牆的花崗岩砌體,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 新修建的祠堂內部以原木色為主,外部紅磚黛瓦、飛簷翹角,整體古樸又華美。 一進的天井規劃成為非遺圖片、改革開放前古物件收藏、節日祭拜活動的展示區,向人們展示玉塘吳氏宗祠的歷史由來以及本地的風俗習慣。

  兩側的連廊則被規劃為共謀鄉村振興的鄉賢組織活動辦公所在地。 宗祠內的眾多牌匾,讓人感受到玉塘吳氏的家族精神和凝聚力。

可能是寺廟的圖像

由莆入融 玉塘村名記本始

  在玉塘吳氏宗祠的一進大廳,懸掛著一面“三讓高風”的巨匾。 匾文源於吳姓開氏始祖吳太伯三讓天下的歷史典故。 孔子在《論語·泰伯》中有雲:「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其中的泰伯,即吳太伯,吳國第一代君主。 泰伯三讓天下和開發江南的功德,受到後世敬仰。 “三讓高風”也成為吳氏文化中尚德崇文品行的標杆。

  吳氏入閩始祖是吳祭,而入融始祖則是吳祭的第十四代孫吳元益。 吳元益於宋代由莆田黃石遷居至福清蓮塘。 為銘記這一歷程,他從「黃石」」蓮塘「各取一個字,合成」石塘「二字作為村名,以示不忘黃石、蓮塘之本始。 據原石塘吳氏族譜記載,第九世孫進士都諫公吳從羲於明嘉靖十八年(西元1539年)著手重修元公墓,認為“石”字不雅,因玉是石出,故把“石”字改為“玉”字,從此石塘下之稱改為玉塘村,沿用至今。

  再往裡走,便來到主祠廳。 廳正中公婆龕上方懸掛“延陵堂”匾額,龕前內楣上下22肚,上刻“海棠花”和“梅蘭竹菊”,下刻“五福報喜”和“萬字抱牡丹”。 龕門十扇肚,上肚刻“八寶物”,中刻格子,下肚刻“十二屬肖”。 外楣上下26肚,雕刻花鳥山水,雕工精美,栩栩如生。

  歷朝歷代,吳氏後裔人才輩出,文臣武將、巨商僑賢層出不窮。 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便是該宗第二十代孫,足以見吳氏子孫賢達輩出。 現宗祠內,懸掛有記述玉塘吳氏曾祖子孫四代「登聞院御史」匾一面、“布政”匾一面、“總理”匾一面、“將軍”匾兩面、“進士”匾八面、“歷代名人錄”兩面、“文物專家、教授、學者”詞匾兩面。 宗祠內還有中國國民黨原主席吳伯雄題的「經濟合作手攜手 文化心連心」書法作品展示。 

可能是寺廟的圖像

歲月崢嶸 紅色血脈永賡續

  革命戰爭時期,玉塘村就是福清眾多革命老區村之一。 據史料記載,在解放福清時,玉塘吳氏宗祠就曾作為人民解放軍攻打瑞雲塔國民黨守敵的攻擊據點。 解放軍從祠堂裡用機槍壓住瑞雲塔的守軍,發起進攻,塔上的守敵前後受攻,最終棄塔逃跑。 玉塘吳氏宗祠作為據點發揮的作者,在解放福清的過程中功不可沒。

  還有眾多吳氏宗親也為福清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吳氏子弟中走出的第一位中國共產黨人,就是吳源生。 吳源生1917年生,1934年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赴香港中共南方工委工作,任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的秘書。 1941年,吳源生被國民黨逮捕,在威逼利誘下,他仍堅守氣節,革命意志毫不動搖,寧死不叛黨,於1941年9月英勇就義。 新中國成立后,吳源生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據介紹,未來玉塘吳氏宗祠將以紅色文化、非遺習俗、吳氏名人為主題,打造青少年教育基地,以靜態展示為主,吸引周邊縣市學校的學生前來參觀學習。 吳氏宗祠還將與周邊的瑞雲塔、葉相坊、利橋等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串點成面,結合周邊革命老區村整體發展鄉村旅遊。

  現如今,玉塘吳氏宗祠以其薈萃的人文,與周邊文物保護單位相互映襯,共同成為了當地的一張旅遊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