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遵慈:市場難取代~台商無法棄大陸

  【本報訊】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在日前的座談會的QA時間中,被問到台商無法放棄中國大陸市場的理由時表示,台商無法放棄中國大陸市場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大陸市場的規模和潛力,以及台灣的出口導向和內需不足。台商已經採取降低依賴的策略,但仍然不會放棄中國大陸市場,而是要因應政治和經濟的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於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圖書暨會議大樓一樓國際會議廳舉辦“誰來解開兩岸的結:三黨總統候選人兩岸政策與選後可能局勢”座談會,由政治大學政治系、東亞所特聘教授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主持,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信賢、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張五岳、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及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丁樹範參與與談。

  徐遵慈指出,首先,中國大陸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對於美國等國家的廠商也具有吸引力。美國雖然清楚中國大陸的崛起將威脅其霸權地位,但仍然想盡辦法進入中國市場。台灣作為一個出口導向的地方,其內需市場相對較小,更沒有辦法放棄中國大陸市場。其次,中國大陸市場與其他市場的差距仍然很大,無法輕易取代。政府雖然推動東協市場,但東協的規模和對台灣的出口佔比都遠遠不及中國大陸。無論是短期還是中長期,這個現實都難以改變。

  接著,徐遵慈指出,台商已經開始採取降低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的策略,但這不等於放棄中國大陸市場。台商有兩種降低依賴的做法,一種是在中國大陸加強投資佈局,以應對未來兩岸貿易的阻隔,例如石化業者就在大陸擴大產量;另一種是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投資,以利用貿易優惠或關稅優惠,例如PCB業者就集體到泰國去投資。無論哪種做法,台商都不會排除中國大陸市場,而是要分散風險或去風險化。

  最後,徐遵慈指出,台商已經意識到政治因素的重要性,並將其考量在投資或出口的策略中。政治因素不只是兩岸之間的關係,還包括國際的地緣政治。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制裁措施,例如取消ECFA的12項關稅優惠,將對台灣的出口和產業產生影響,不只是被制裁的產業,還有其上下游。這對於台灣來說,可能都不是樂見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