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23年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日前在南京大學舉行,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國民黨原主席特別顧問兼大陸部主任黃清賢在本屆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他表示,兩岸同胞當然同屬於中華民族,但是近年來面對“倚外謀獨”、“以台制華”的步步進逼,台灣民眾的“台灣人”認同不但遠遠凌駕“中國人”認同,而且還有甩開“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認同之勢,台灣同胞出現了對兩岸認同愈來愈疏離的危機,所以“兩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當務之急。
黃清賢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歷來是命運與共的。由於兩岸同胞血緣相近、文緣相親、命運與共等基礎,加上經濟聯繫日益密切、關係割舍不斷的當代潮流,主客觀條件造就兩岸成為具有“共同命運”認知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共同命運(Common Fate)是什麼?就是每個人的生存、健康、幸福,取決於整個群體情況。共同命運可能是好事,例如一群人努力建設美好家園;但共同命運也可能是壞事,比如遭受外力威脅。
依據此觀點,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尤其是兩岸關係現今正處於重要節點,想要呈現具有共同命運的情境,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就必須要進行很大的觀念努力。這種努力需要取決於倡導者和認知社群 (Epistemic Community),率先推動“共同命運”的認知。倡導者是指對於某議題或活動發起或提議的人,認知社群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專家網絡,他們能清楚表達出複雜問題的因果關係,幫助國家定義出利益,架構集體爭論的議題,提出具體的政策,以及確認出溝通的重點。因此,如果倡導者和認知社群可以更有效推動兩岸共同命運的認知,則兩岸命運共同體將更有機會實現。
綜上所述,“兩岸命運共同體”具有主客觀的條件,以及必須性與必然性,因此兩岸學術認知社群可以在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指導之下,倡導這個具有“時代性”學術價值、應用價值、社會意義的命題,讓兩岸人民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黃清賢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首先,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
再者,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是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文明,靜水深流與波瀾壯闊交織;連續不是停滯、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創新為支撐的歷史進步過程。
第三,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向內凝聚”的統一性追求,是文明連續的前提,也是文明連續的結果。
第四,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衝突,凝聚共識;中華文化認同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
第五,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已合一的世界,在人已關係中以他人為重;倡導交通成和,反對隔絕閉塞;倡導共生並進,反對強人從已;倡導倡導保合太和,反對叢林法則。
這樣的五大突出特性,同樣的展現在兩岸共有的中華文明上,因為大陸文明是在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持續發展,台灣文明則是在中華文明的基礎上開拓發展所以大陸文明與台灣文明具有一脈相承、綿延不斷、自我發展的連續性; 同時,大陸文明與台灣文明革故鼎新、輝光日新,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精神,不斷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揮創新性。大陸文明與台灣文明更是具有統一性,多元一體、團結集中,決定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大陸文明與台灣文明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衝突、凝聚共識,決定了兩岸的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
在當前的“九二共識”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上,大陸文明與台灣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關係中,以他人為重,因此兩岸融合發展秉持著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和平、和睦、和諧的推進祖國完全統一。
黃清賢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揭示,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人之相交,貴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進而言之,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兩岸同胞要交流互鑒、對話包容,推已及人、將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
兩岸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化育後人,弘揚偉大民族精神:親人之間,沒有解不開的心結;久久為功,必定能達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因此,可透過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兩岸同胞心靈根脈和歸屬的中華文化,尤其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僅存的中華文明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當“倚外謀獨”的政客只想遂行自已政治利益、“以台制華”的國家只想利用台灣圖利自己,兩岸的學術認知社群更應該讓台灣同胞理解,“誰是愛我們的親人、誰是推我們進火坑的敵人”,爭取台灣同胞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更多認知。
基本上,同根同源的兩岸同胞共有中華文明的厚實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
兩岸可以一起實施公民道德的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融合發展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完善志願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弘揚誠信文化,健全誠信建設的長效機制。
同時,兩岸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華文化話語和敘事體系,講好中華文化故事、傳播好中華文化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華文化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從兩岸關係觀之,縱使當前陷入兵凶戰危的險境,習近平總書記仍指出,“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顯示中華文化的“克己復禮為仁”思維,正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道德高度,也是兩岸人民都希望維持和平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德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對於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這不僅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的兩岸家人親情,更是“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的中華民族王道,不是西方霸道的發展模式。
再者,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要在對台工作中貫徹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把這些措施落實到位,同時要聽取台灣同胞呼聲,研究還可以推出哪些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只要能做到的都要盡力去做;這是希望做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境界,不但是推已及人、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甚至是從仁德往聖德的高標準推進。
至於習近平總書記說,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則是實踐仁的五種美德,也就是“恭、寬、信、敏、惠”有望達到“不侮、得眾、人任、有功、使人”的成果;換句話說,這種對於兩岸融合發展的真心誠意、積極推動,也正是“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兩岸同胞骨肉相親展現。進而言之,兩岸的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所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兩岸共同努力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偉業就可推進。
黃清賢指出,不論是大陸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或是台灣曾經推行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都在於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包括“克已復禮”、“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恭、寬、信、敏、惠”、“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等,都是兩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都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共識基礎。
黃清賢續指,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愈來愈強,兩岸的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理念認知愈來愈強,則兩岸就更有機會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攜手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