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陸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仇長根表示:"兩岸融合發展"是統一進程中的必經階段。2014年11月習近平在福建考察與台企負責人座談時,首次提出"兩岸融合發展"新論。2022年10月中共20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提出"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如今,"兩岸交流"到"兩岸融合",已含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領域、全方位。如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中的"經濟融合",有以下八點思考與建議:
一、深化兩岸“經濟融合”可力助台灣經濟。無須否認,台經濟支柱產業半導體(芯片)、電子科技具重要地位。但典型的海島“淺碟型”“外向型”經濟,易受全球貿易和金融、能源、通膨等因素影響。2019年陸客赴台約270萬人次,消費額約120億美元;而同年接待東南亞國家遊客約250萬人次,消費額約40億美元。顯然,大陸市場無法取代。可以預見,大陸商機無限,潛力巨大。大陸願與台灣共謀合作,分享成果。
二、深化兩岸“經濟融合”有利“以融促變”。毫無疑問,融入大陸“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百萬台商,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參與者,也是為振興中華民族作出努力和積極貢獻的重要力量。可以堅信,繼續深化兩岸“經濟融合”有利於促進台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因此,兩岸要共同努力,變“求同存異”為“聚同化異”;變“維持現狀”為“追求統一”;變幻想美國“保台”為相信兩岸中國人的智慧定能解決好台灣問題。
三、深化兩岸“經濟融合”有利“以融促談”。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三十多年來進行過十多次協商談判,簽署了23項協議,建立起代表兩岸官方的談判架構和協商機制。事實證明,從1992香港會談達成“九二共識”,到2015年新加坡“習馬會”,都是在兩岸“經濟融合”日益進步大背景下舉行的。因此,不難理解深化兩岸“經濟融合”,可以不斷夯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濟、社會、文化”基礎,有利於促進兩岸政治談判早日實現。
四、深化兩岸“經濟融合”有利“以融促統”。大陸對台方針政策一直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反“台獨”,反干涉;“和平統一,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共同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因此,“融合發展”厚植兩岸經濟,深化同胞“心靈契合”,促進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連結,最後走向“政治融合”。
五、深化兩岸“經濟融合”面臨嚴峻挑戰。“台獨”勢力害怕兩岸“經濟融合”,炒作大陸經濟統戰“吃掉”台灣,主張“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甚至用所謂“國安五法”規限、懲罰,試圖產生“寒蟬效應”,破壞兩岸“經濟融合”。根本原因在於,民進黨當局堅持“台獨”路線,配合美國“以台制華”戰略。因此,唯有增強大陸“經濟、軍事、科技”等綜合實力,唯有祖國大陸強大,島內分裂勢力才不敢輕舉妄動。
六、深化兩岸“經濟融合”須防外力破壞。解決台灣問題最主要的外部障礙是美國。美視台“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地位突出,依所謂《台灣關係法》實施“以台制華”戰略,目的是遏制中國和“阻統”,不希望兩岸不走得太近。民進黨抱美大腿,舍台經濟與民眾利益而不顧,企圖“依美謀獨”。因此,要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危機意識,警惕美台勾連,步步逼進,拱火挑釁,打亂、牽制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步伐和進程。
七、深化兩岸“經濟融合”須增加新動能。早期台商“登陸”打拼創業,已經取得豐碩成就。台商的二、三代已逐步接棒,或正要接棒。不少年青人在大陸成婚,安家立業,對大陸充滿信心和期待。無庸質疑,台灣新一代年青人,是深化兩岸“經濟融合”的新生力量,也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潛在“新動能”。因此,深化兩岸“經濟融合”更需要注入“新動能”。遏制“台獨”勢力,完成統一大業,是歷史和時代賦予兩年青年的光榮使命。
八、深化兩岸“經濟融合”須保戰略定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堅持“和平、穩定、發展”戰略,盡顯大國“格局、擔當、智慧”。面對當前台海嚴峻複雜形勢,我們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夜郎自大”;更不應失去戰略耐力犯“急躁病”。大陸決不會坐視“台獨”越過“紅線”。中國決不會允許外部勢力插手台灣問題。台灣島“游”不走,完全在我掌控之中。我們堅持對台“總體方略”不動搖,保持戰略定力,戰略自信。
總而言之,實現祖國統一是一項長期性、基礎性的重大政治工程。2021年3月習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期間特別強調,“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融合發展”新論與“融合思維”,內涵極為豐富,也是兩岸最終走向統一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