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蔡英文日前以視訊方式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稱,現在或許不是大陸考慮大規模武力攻台的時機。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前陸工會主任張榮恭就此指出,蔡的說法反映了台海潛藏著軍事衝突的危險,這卻是她八年掌權種下的禍根,更是賴清德無力化解且將激化的。
張榮恭表示,蔡英文只說了“現在”,那麼未來呢?當“雙獨”組合的賴蕭配勝選,又延續蔡英文的“新兩國論”來處理兩岸關係,台海必更危險。至於所謂大規模使用武力,本來就不見得會是大陸的第一選項。在大陸反制“台獨”的工具箱裡,實施經濟制裁或把去年8月與今年4月的圍台軍演延長日期、擴大包圍區塊,均可能是優先選項,一旦如此,遭“台獨”之累的台灣如何承受?
張榮恭指出,蔡英文上述觀點的理由是大陸正面臨內部問題的挑戰,所以現在或許不會大規模用武。然而須知,大陸從不否認內部問題的挑戰,但是這與反獨促統的決心意志,並無絕對的關聯性。蔡的用詞是“或許perhaps”,就更顯心虛及圖僥倖了。實際上,近年台海動盪不安、雙方當局持續對抗,正是蔡英文悖離“中華民國憲法”,極力“去中國化”,鼓吹兩岸“國與國互不隸屬”等等言行造成的。這些又都是賴清德的政治基因,他若執政,台海危急之勢當會只增不減。
張榮恭分析,蔡賴稱的“國與國互不隸屬”,之所以會被大陸視為“新兩國論”,有別於李登輝,是因李的任內在表面上未曾放棄國家統一目標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況且當時執政的國民黨確實把國家統一及中國人認同作為兩岸政策的根本,並堅守國統綱領。如今,賴清德既已揚言延續蔡英文的兩岸定位,又敵視中國人認同,還懷抱“台獨黨綱”,也就沒有他宣傳的“和平保台”之可能。
張榮恭告訴中評社,儘管近年美國基於民族競爭與中美對峙,頻頻打台灣牌,意圖以漢制漢、以台制華,但其不支持“台獨”及遵循一個中國政策的底線,仍不敢棄守。這是自從52年前基辛格兩次秘密訪問北京作出承諾以來,歷經多位總統,迄今未曾改變的。
張榮恭指出,1971年7月,基辛格首度秘會大陸總理周恩來,主動提出不支持“台獨”及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此為他的助理何志立草擬的。同年10月,基辛格二度密會周恩來,又提出“兩岸中國人都認為衹有一個中國”。此為他的助理羅德從美國國務院的檔案中找出來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國務卿杜勒斯向艾森豪威爾總統提交代號為“神諭oracle”中的立場。可見在五十年代強烈反共的美國,就設想用一個中國架構來避免台海戰爭,遑論現在中美互為邦交國,大陸又是軍事強國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張榮恭表示,無怪乎曾受民進黨頂禮膜拜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用大桌子和小筆尖來比喻大陸和台灣的份量。去年11月與今年11月拜登在與習近平會談時,遂都重申了不支持“台獨”及遵循一中政策。易言之,美國再怎麼明挺台灣來牽制大陸,或再怎麼暗挺“台獨”來騷擾大陸,都經不起跨越紅線而導致中美關係發生顛覆性影響,以及萬一台海開戰而使美國無力應對。
因此,張榮恭說,如果賴清德上台,他就會是台海的戰爭製造者和美國的麻煩製造者。這就是為何三位知名的美國學者葛來儀、白潔曦、柯慶生聯名呼籲賴清德若勝選時,應該宣布凍結“台獨黨綱”。最新一期的美國“外交事務”季刊發表的這三位學者的文章還建議,台灣與美國均應讓大陸相信和平統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張榮恭說,由此可見,上個月習近平當面向拜登說明了對台政策後,效果已進一步顯現。畢竟如果大陸判斷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喪失,就形成依法採取非和平方式的三種情況之一,使得美方人士對頼清德愈感疑慮。人們有必要瞭解到,所謂非和平方式並不等於一次性的軍事解決,而是大陸工具箱裡多種的、逐級的手段。從這一角度來看,認為大陸不至於在頼清德當選後立即武力攻台的觀點,對台灣所需的安全與繁榮是沒有意義的。
張榮恭指出,頼於競選活動中,不斷批判一個中國及反對“統一幻想”,正是暴露了台海更大危機的根源。又按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頼的勝選是否也會是大陸依法採取非和平方式應對的三種情況之一:“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致使台海進入新一輪且更震盪的高危期。這必須事先引起台灣各界及國際各方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