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台灣政黨政治研究所所長、教授陳星日前在由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與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共同主辦的“思想者論壇”上表示,融合發展是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深度也在不斷增加,兩岸融合發展由經濟融合逐步向社會融合與生活融合推進,融合範圍也由點狀融合逐步進入全面融合階段。
陳星表示,《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是兩岸融合發展歷程中的標誌性事件,標誌著兩岸融合發展全面進入生活融合與情感融合的新階段。《意見》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兩岸融合示範區建構的全面啟動,標誌著兩岸融合發展的進一步深化,也標誌著兩岸融合發展進入階段轉換的關鍵時點。兩岸融合發展的快速推進詮釋了祖國大陸長期以來以發展為中心兩岸政策的正確性,“發展”在兩岸關係良性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發展”為中心的國家統一路徑選擇也越來越清晰。
陳星認為,兩岸融合發展的深層邏輯是發展問題,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中國近代歷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國家,就不會有兩岸人民尤其是台灣人民的尊嚴。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之路遍歷艱辛,其核心觀照就是擺脫貧困,實現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增加兩岸人民的獲得感、尊嚴感,提升兩岸同胞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兩岸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參與者,在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過程中,兩岸人民求發展求幸福的訴求相同,休戚與共,共同奮鬥,兩岸的命運從來都是連在一起的,兩岸人民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也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經歷了長期的曲折磨難之後,“發展就是硬道理”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嵌入民族基因的共同認知。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國家統一事業方面的具體表達,這一表達承載了兩岸人民共同發展和兩岸共同繁榮的美好願望,體現了國家統一事業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統一的時代訴求。
陳星指出,共享大陸發展紅利是融合發展不斷向前推進的重要支點。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上說,兩岸融合發展前途與未來在於大陸的發展。大陸的發展能夠提供越來越多的發展機遇與發展紅利,為台灣同胞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價值提供了日益廣闊的空間。從大陸龐大的市場體量以及快速進步的科技發展角度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未來創造的機遇只能是越來越多。以兩岸關係發展的實踐角度而言,雖然台灣當局特別是“台獨”勢力一直通過各種方式阻撓兩岸關係的發展,但是兩岸經濟聯繫與社會聯繫卻更加緊密,定居大陸台胞群體數量不斷上升,連接兩岸的“兩岸間社會”規模不斷擴大。
陳星續指,兩岸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很大部分來源於台灣人民的發展需求。兩岸不管以前有多少誤解,也不管目前在認知上有多大差異,但對於共同追求生活幸福的訴求是一致的,對於兩岸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是支持的。這也是儘管台灣島內政治波譎雲詭但台灣民眾對和平發展一直保持著較高支持度的原因。祖國大陸在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創造的機遇與紅利正好匹配了台灣同胞的發展需求,台灣人民分享這些發展機會,從形式上就表現為兩岸越來越深入的經濟與社會融合。兩岸同胞之間的互相理解為兩岸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台灣同胞的發展需求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高度耦合創造了兩岸融合發展快速推進的不竭動力。
陳星說,社會融合是融合發展的較高階段,同時也是兩岸交流與合作擴大的自然延伸。社會融合意味著更加緊密的生活聯結,有利於在經基礎上形成共同生活經驗,進而形成兩岸共享的觀念,並最終實現心靈契合。社會融合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形成嵌入式生活格局;二是形成共同的生活經驗;三是形成共享觀念系統以及一致的身份認知。社會融合需要相應的配套工程,例如兩岸同胞的同等待遇、台灣同胞在大陸生活便利化措施等。近年來祖國大陸陸續推出實現平等待遇的一系列措施,正在逐步解決這個問題,尤其是這次福建示範區的建設,將為兩岸進一步融合發展提供巨大助力。儘管目前兩岸社會融合仍以台胞融入大陸的單向度流動為主,但兩岸融合發展的趨勢已經相當明朗。雖然台灣當局加大了阻撓與遏制的力度,卻依舊無法阻擋兩岸社會融合向縱深發展的步伐。
陳星認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強化是融合發展的自然歸宿。從歷史的長視角來看,兩岸命運共同體一直都存在,不過在不同的時期其強度與表現形式不同而已。明清以來形成的台灣社會基本是大陸的翻版,兩岸之間的經濟政治發展長期是同步的,兩岸人民互相依存,共同推動了台灣的開發。此後面對外國列強的侵略,兩岸人民同仇敵愾,共同譜寫了救亡圖存的近代歷史。20世紀80年代兩岸交流破冰以來,發展互利長期是兩岸互動的主基調,此後自然進化成兩岸融合發展的格局。融合發展基礎上形成的兩岸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兩岸同胞交往與互動方式的重組。兩岸命運共同體包括緊密聯繫的生活共同體和支撐共同體的共享觀念系統兩個部分,其中前者是物質方面的內容,後者是觀念及價值層面的內容。融合發展以加強兩岸同胞共同生活經驗及共同認知為基礎,不斷消除生活共同體中諸如利益擴散和分配機制等問題上的分歧,在更深層與廣泛的維度上建立共識,強化對生活共同體願景與奮鬥目標的體認與肯定,為更大範圍內的兩岸命運共同體建構與進化提供強勁的內生動力。從這個維度上說,融合發展是兩岸命運共同體建構的必經環節。
陳星表示,兩岸融合發展快速推進,使“發展”對國家統一模式選擇的重要性日益彰顯,“發展式統一模式”的建構路徑也日漸清晰。從兩岸和平發展到融合發展,“發展”將國家統一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為兩岸互動結構的優化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選擇空間。未來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進一步推進和融合發展的進一步深化,發展式統一模式的建構速度也將進一步加快,其內涵也將得到進一步充實。
論壇由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維一和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郭偉峰主持。與會者包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港澳所副所長李環,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教授李義虎,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教授巫永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李振廣,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台灣政黨政治研究所所長、教授陳星,中美交流基金會政策顧問、《思考香港》執行總編輯李劍諸,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所長、香港亞太研究中心秘書長李風,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香江智匯副主席、香港新聞聯副主席郭一鳴,香港《超訊》總編輯紀碩鳴,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董事長林菁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部主任、研究員束沐。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台灣事務部副部長蕭洪、二級巡視員魏敬東和一級調研員潘世傑以及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全體教師、研究人員出席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