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孫文學校總校長、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日前出席於廣東省中山市舉辦的第五屆海峽兩岸中山論壇“深化兩岸經貿合作 共謀高質量發展”分論壇,發表《兩岸應共同落實孫中山的發展觀》主旨演講。
張亞中表示,經貿關係是兩岸關係的壓艙石,經貿關係的合作與深化有助於改善兩岸關係,但兩岸關係的本質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若不能同時處理或先行一步,兩岸經貿關係的成果可能會瞬間崩塌。
張亞中認為,兩岸經貿關係的合作與發展有兩個結構性困境。一是兩岸在政治上迄今仍是敵對狀態,對於大陸來說,兩岸仍處於內戰狀態。二是美中之間的對抗,讓夾在中間的台灣被迫必須要選邊站,台灣在政治安全上依附於美國,科技發展也不能繞開美國,但是兩岸經貿又是台灣經貿最重要的部分。
張亞中談到,面對如此困境,除了要繼續推動兩岸的經貿互動,讓雙方的經濟紐帶更為緊實外,還可以有兩種非經濟思路,一是從政治力的基礎,即從社會力切入,一是直面政治難題,從政治力著手。社會力方面,以民間信仰為基礎的兩岸商業交流,可在當下產生正面的功能。政治力方面,台灣必須有股力量呼籲和平、反對敵對,還應確保台灣能擁有和平的主張與方案。其中,張亞中早先提出的“全球非戰和平區”的理念得到台灣社會的重視。
以下為演講全文:
一、政治與經濟為一體
我們常說,經貿關係是兩岸關係的壓艙石。的確如此,沒有經貿關係,就沒有實質的交流,那兩岸關係將形同陌路;但是,衹有壓艙石,並不能保證船舶一定可以順利航行。
兩岸關係的本質是政治問題,經貿關係的合作與深化,的確可以有助於改善兩岸關係,但經貿畢竟不是本質因素。政治問題若不能同時處理或先行一步,兩岸經貿關係的成果可能會瞬間崩塌。
馬英九執政開始,兩岸經貿關係快速發展,雙方簽署了23項協議,但是在台北發生太陽花運動後,立即就中斷了從2008到2014年的美好時光。
政治與經濟,如同車子的雙輪。馬英九時期,兩岸衹有經濟交流,而沒有政治對話。經濟愈來愈快,政治卻刻意迴避。一個輪子快速飛轉,一個輪子卻剎車不動,請問,能不翻車嗎?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就是把兩岸好不容易累積的經貿關係,一次就翻覆了。
二、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的政治難題
兩岸經貿關係的合作與發展有著兩個結構性的困境,而其障礙全都是政治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兩岸在政治上迄今仍是敵對狀態,對於大陸來說,兩岸仍處於內戰狀態。我們要瞭解到,1992年的“九二共識”中,兩岸對於“堅持一個中國”與“謀求國家統一”均相互表達了認同,但是對於“一中的內涵”,並沒有交集。台北方面主張“一中”可以“各表”,但是北京方面認為,當時雙方是事務性的協商,並不需要對“一中的內涵”進行討論,只要有“堅持一個中國”與“謀求國家統一”兩個共識就可以了。北京的言下之意是,以後兩岸進行政治性協議時,再來討論“一中的內涵”。
由於對於“一中的內涵”並沒有達成共識,因此,1992年的“九二共識”只能處理事務性的問題,而不能處理政治性的議題。因為無法處理政治性的難題,從1949年延續下來的兩岸敵對狀態仍然沒有結束。
由於兩岸仍是政治上的敵對狀態,因此,馬英九時期雖然民間交流頻繁,也簽署了23項合作協議,外交上也只是休兵,軍事上相互克制,而根本的敵意仍然存在。
由於兩岸政治關係仍是敵對,而民進黨以“分離主義台獨”為其最終目標,因此,民進黨不僅反對兩岸的政治協商,更杯葛國民黨任何可能推動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行為。在民進黨的進逼下,可惜的是,國民黨選擇的是妥協,因此,馬英九八年執政期間,兩岸關係是“只經不政”。又由於兩岸政治關係是敵對,因此,兩岸經貿合作就容易被解釋成“通敵”或“淘空台灣”、影射台商為中共的同路人。這使得兩岸經貿關係永遠存在陰影,而變得非常脆弱。
因此,我們要瞭解到,經貿關係固然有助於政治關係的改善,但影響有其侷限,政治關係卻對經貿關係有絕對性的致命影響。如果兩岸的政治敵對關係不能化解,不能把現有的敵對關係變成和平關係,經貿關係永遠是脆弱與不穩,甚而隨時可能塌陷。
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第二個障礙在於美中之間的對抗。美國目前要窮其全力對付中國大陸,特別是在高科技方面要遏制中國大陸的超越。美國希望切斷中國大陸的全球產業鍊,而在夾在中美之間的台灣,被迫必須要選邊站。
台灣目前的尷尬在於,台灣在政治安全上依附於美國,科技發展也不能繞開美國,但是兩岸經貿又是台灣經貿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中美關係友好,如同馬英九時期,兩岸經貿發展就更為順利,破壞兩岸關係的,如同陳水扁,反而會被美國認為是“麻煩製造者”,但是,目前已經是今非昔比。
美國為了要遏制中國大陸的發展,會要求台灣方面站在美國這一邊,這使得目前兩岸經貿的合作與發展必然受到影響。不少台商因而將其生產基地轉移到東南亞或其它地區,美國也會主動切割兩岸高科技的連結,例如美國限制台積電在大陸的發展,且被迫去美國生產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美中對抗的安全因素,使得兩岸原本已經敵對的政治因素變得更為敏感或敵對,民進黨政府也更容易以“國家安全”為由來質疑台商與推動兩岸交流者,這均使得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變得更困難。
三、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的出路
經貿關係有其生命力,再困難也會自己找到出路,但是在政治敵對的緊箍咒下也很容易寸步難行。面對如此困境,除了要繼續推動兩岸的經貿互動,讓雙方的經濟紐帶更為緊實外,還可以有兩種非經濟思路,一是從政治力的基礎,即從社會力切入,一是直面政治難題,從政治力著手。
兩岸本來就同文同種、血濃於水,地理位置又是一衣帶水、緊密相連,在政治關係敵對、經貿關係需要,兩個看似矛盾的相互存在背景下,如何強化兩岸的社會連結,就顯得格外重要。
社會力包括多重層面,但是最能夠貫透政治藩籬與連結社會階層的就是宗教與民間信仰力量。台灣是一個宗教與民間信仰蓬勃的社會,信徒眾多,由於法脈香火相連,因而都非常願意與大陸交流。兩岸如果能夠有系統地在佛教、關公、媽祖信徒間推動交流,建立民間交流、經貿互動的平台,一方面可以降低民進黨政府在台灣進行“去中國化”的政治能量,另一方面,可強化兩岸民間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今年期間,我有機會與兩岸的關公與媽祖信徒進行交流,我已提出相關的計劃方案供彼此參考,兩岸可以透過關公與媽祖的宮廟系統平台,在旅遊、觀光、商業、醫療等事務上進行互動。
為了維護其世界霸權,美國積極遏制中國大陸,當然不希望看到兩岸走向和平,而是更希望台灣能夠繼續為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利益服務。“和平”聲音在台灣的壯大,自然也會減弱美國打台灣牌的效果。
要使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能夠順利,台灣要和平的聲音必須愈大愈好。當然,反對與質疑中國大陸的聲音也不會小,因此,這是一個競爭的過程,和平訴求的力量不見得能夠抵抗美國的壓力與民進黨的“反共抗中”操作,但是卻絕對必要,而且聲音與力量要愈強愈好。
未來在台灣,我會繼續為兩岸和平而努力,不論最終結果如何,其過程必然對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