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盛九元系指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期收穫清單,於2011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標誌著兩岸經濟合作正式進入新階段。ECFA框架下的早期收穫計劃是具有兩岸特色,促進兩岸區域經濟合作由易到難、有序推進的市場開放措施,旨在對雙方有著共同利益訴求的重要商品與部分服務業領域率先開放,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兩岸貿易正常化、規範化和制度化。
一、ECFA早收清單為台灣經濟發展帶來諸多利好
多年來,大陸始終切實履行承諾,推動和保障了ECFA的生效和實施。從關稅減免情況上看,大陸每年稅率平均降幅大於台灣地區。大陸總計提出539項貨品的降稅安排,共計138.4億美元,占大陸自台灣地區進口額的16.2%(以2009年計算)。早在2012年1月1日,大陸給予台灣地區的貨品早期收穫清單中94%的貨品就已經降至零關稅。但對比之下,台灣至今仍禁止大陸多達2509項的產品進口。在ECFA框架下,兩岸經貿合作不均衡的狀態不僅沒有進一步緩解,反而在持續擴大和加劇。
馬英九曾公開表示,ECFA簽訂到2014年,台灣已經累計節省關稅420億元新台幣,且ECFA覆蓋行業增速是未覆蓋行業的近8倍。截至2022年,大陸海關統計,ECFA每年給予台灣的關稅優惠高達8、9億美元。由於關稅減免的原因,ECFA不僅促進了兩岸貿易的增長,使得台灣產品在大陸市場的市占率不斷提升,同時帶動兩岸經貿合作的深化,助推台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ECFA對台灣經濟發展影響
自ECFA簽署以來,兩岸及國際上的研究機構均對比展開研究。長期以來,大陸學者普遍認為ECFA對台灣經濟有正面影響。有研究表明,兩岸貿易額每增加1%,台灣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率約增加0.0269%;台灣地區核對對大陸投資額每增加1%,台灣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率約增加0.0426%;台灣地區對大陸投資相較兩岸貿易能夠對台灣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產生更為直接的影響。ECFA簽署後,兩岸貿易對台灣GDP的貢獻率從簽署前的92.4%升至183.2%。
臺灣學者對ECFA的看法也多持正面態度。部分學者認為,ECFA促進了兩岸貿易與投資額顯著上升;另外有學者認為ECFA的簽訂在前期(前三年)極大地提升了相關台企的生產效率,但由於服貿協議簽署未生效,貨貿協議未能簽署,導致ECFA對台灣經濟促進作用低於預期。
國外學者研究發現,以塑膠市場為例,ECFA生效後,台灣塑膠行業整體效率提升,且塑膠製品(最終品)的表現要優於塑膠原料及塑膠加工。
三、大陸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原因及進展
由於台灣當局長期對大陸2400多項產品輸入台灣地區採取單方面限制措施,對大陸相關產業和企業利益造成損害,不僅嚴重阻礙ECFA實施,也嚴重違背世貿組織(WTO)的“非歧視”原則。大陸對台貿易壁壘調查不僅合情合理合法合規,而且也表明維護ECFA運行與發展的立場。8月17日,商務部對外發布對台貿易壁壘調查最新進展,同時表示將結合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據有關規定針對中止或部分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項下給予台灣產品相關稅收優惠,研究採取相應的措施。
四、ECFA前景分析
從目前的情況看,如果民進黨當局希望維持ECFA框架,就必須回歸ECFA框架下,兩岸經貿逐步深化的過程。首先必須對大陸的貿易壁壘調查進行正面的回應,解除對大陸相關產品進口的不合理限制;其次,最佳的處理方式當然是在承認“九二共識”的前提下,恢復兩岸經貿談判,實現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規範化,唯有如此,兩岸經貿關係才會回歸正軌,否則由此造成的損失與後果只能是合灣企業與民眾承擔。
從長期情況看,如果ECFA終止,對台灣經濟將產生巨大影響:首先,台灣貨物失去大陸免稅待遇,每年將額外支付數十億美元的關稅,且將引起台灣對大陸出口萎縮。台灣本土市場規模有限,其經濟以外向型為主,最終將導致台灣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其次,由於台灣產品失去大陸市場,其經濟發展將失去相應的規模經濟,迫使台灣本土企業生產效率降低,使島內經濟發展陷入困境。最後,ECFA終止會帶來潛在的政治衝擊,進一步導致台灣經濟受困,雖然民進黨當局試圖通過“新南向政策”、加大與美國經濟合作等方式減少對大陸依賴,但兩岸經濟互補互利的趨勢短時間內難以改變,兩岸協同參與全球價值鏈已經被證明是台灣參與世界經濟、保持自身外向型經濟高速發展的唯一可行路徑,因此ECFA終止所帶來的政治衝擊將對台灣經濟產生巨大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