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綠色和平減塑專案團隊表示:大家一定有留意到,今年起全臺各縣市都陸續禁用一次性塑膠杯的政策,有些縣市更禁止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的 PLA 杯。作為更有效的減塑方案,我們可以看到,各處開始出現不同的循環杯借用服務,使用自帶杯的消費者也越來越多。
大家或許會好奇,塑膠可以回收,為何還需要禁用?其實,在大家閱讀這封信的同時,仍有大量的塑膠物品持續在世界各地被生產及丟棄。全球每年仍有高達四億噸的塑膠被生產出來,而其中只有 9% 被回收,回收的效率根本趕不上製造的速度。
據估計每年光流入海洋的塑膠最多就可達 1270 萬噸,現有的回收系統無法有效回收、也無法確保廢棄物能夠被妥善處理,全球塑膠生產量有 40% 都是用在一次性塑膠包裝。「低價值塑膠」大多進了掩埋場或焚化爐,進一步排放溫室氣體和污染空氣。全球從過去到現在所生產的塑膠絕大多數最後都流入環境, 12% 被焚燒、79% 則不是被掩埋就是被排入自然環境當中。
塑膠問題並非無解,但我們的時間極度有限《全球塑膠公約》的制訂將成為重要的轉捩點,我們需要大家加入連署,成為關鍵的力量。
目前臺灣民眾減塑意識已經很高,減塑更已成為全球共同的目標。但除此之外,企業需要發展可重復使用的商業模式;政府亦需要從政策帶動規範塑膠製品的生產跟使用,讓人民、企業、政府互相滾動下,塑膠污染問題才能更加快獲得解決。
目前多個國家及地區都有針對一次性塑膠製品提出限制政策2,綠色和平在臺灣也成功倡議環保署從政策限塑,促使地方政府規劃一次性飲料杯禁用時程3,持續要求超市進行減塑及裸賣等4。然而,塑膠污染已經造成地球太深的傷害,而我們的時間十分有限,所以迫切需要更有力、堅固且全面的行動來產生扭轉的力量。
現在,綠色和平要串聯全球,推動強而有力的《全球塑膠公約》,這是史上第一個針對塑膠污染所立的國際法,在五次的聯合國協商會議中,綠色和平都將派代表團,於聯合國進行全程談判跟協商,確保《全球塑膠公約》的內容足夠積極,限制塑膠生產、發展重複使用、淘汰一次性塑膠,並期待在 2024 年底誕生。
加入連署支持的行列,我們極度需要您的連署來一起達成這個目標。大家的連署是我們在國際會議上的聲援,讓各國聽到來自世界各地想要守護環境的聲音,成為改變的契機。
謝謝大家持續關注環境議題與綠色和平,期許我們能把握時間,盡力喚起更多關注跟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