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冶鐵鑄劍大師歐冶子其人其事

  【本報訊】籌畫邀集閩台兩地學者專家著手合編"劍組歐冶子"的福建考古學者歐潭生教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兩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晚期,冶鐵鑄劍大師歐冶子在福州歐冶池是冶鐵還是冶銅? 福州冶山、冶城、東冶之「冶」是冶鐵還是冶銅?歐冶子在松溪湛盧山煉出的五把寶劍,是青銅劍還是鐵劍? 困擾文史界的這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歐冶子實有其人其事。

未提供相片說明。

  一、松溪縣只有鐵礦/2017年9月底我帶領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歐氏委員會一行三人前往松溪湛盧山調查。 春秋晚期歐冶子在松溪湛盧山煉出的湛盧五寶劍,究竟是青銅劍,還是鐵劍? 史無記載。 一般人都認為是青銅寶劍,連我在以往文章中也是這種觀點。 我第一次來松溪,在前往湛盧山的路途中,我發現公路邊有「鐵嶺」的路牌,感到非常驚訝! 在車上,我就聯想到歐冶子在湛盧山可能會用鐵砂試煉鐵劍,到浙江龍泉才會煉出高水準的龍泉三鐵劍。 國慶休假期間我百度松溪地礦資源顯示:茶平鄉鐵嶺土質富含鐵砂,鄭墩鄉儲藏磷鐵礦503萬噸。 而且,松溪縣並無銅礦,歐冶子一行兩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晚期到湛盧山煉劍,只能用當地的鐵砂煉鐵劍。

    湛:深湛、厚重。 盧:沈括《夢溪筆談》,“夷人謂黑曰盧。 “因此,湛盧寶劍不是青銅劍,應該是鐵劍。 湛盧是形容深黑色、厚重的鐵劍劍體。 歐冶子在松溪湛盧山利用鐵砂煉出了鋒利的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等五寶劍,名揚天下。 (《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風湖子曰:臣聞越王允常使歐冶子造劍五枚」)。

  二、福州歐冶池碑刻張冠李戴/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煉鐵是居住在小亞細亞的赫梯人發明的,年代約在4300年前,赫梯國王只把鐵鑲上珠寶作為貴重禮品贈送,而對煉鐵法保密了500多年,直到赫梯王朝滅亡,煉鐵法才傳入鄰國希臘羅馬,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造就了輝煌燦爛的古希臘羅馬文化。 3200年前,這種人工煉鐵術傳到了泰國清邁,那裡發現了冶鐵作坊遺址。 2400年前,這種人工煉鐵術應該傳到了福州,而且首先被歐冶子所掌握,所以他冶鐵的地方叫冶山、歐冶池。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在微信朋友圈,朋友發來一張福州冶山歐冶池碑文相片,碑文寫道:“歐冶池,俗呼劍池...... 唐元和年間置劍院,濬池時出土有銅刀、刀環等遺物。 “讓觀眾誤以為歐冶子在歐冶池煉銅劍。 最近,我們查2000年海風出版社出版的《三山志》第46頁,注“歐冶池”:今將軍山之北,昔冶山之麓也,亦名東冶,及俗稱歐冶,皆以東越故耳。 程大卿師孟創歐冶亭,作詩又為《後序》雲:歐冶池...... 其跡最古...... 謂歐冶子善為劍者,事載《越絕書》頗詳。 此池乃歐冶子鑄劍之地,然無所稽考。 州雖有劍池寺,唐元和中僧惟乾浚之,得銅刀劍環數枚,猶有冶灶在竹林間,又隔在將軍山之南,南去尚百餘步,非此池也。

    這段註釋講得很清楚:歐冶池在將軍山之北,劍池寺在將軍山之南,而且南去尚百餘步。 所謂「僧惟幹、得銅刀」之事發生在劍池寺,而不是歐冶池。同一本《三山志》第517頁記載:懷安劍池院 州子城東,元和十四年置。 劍池 相傳粵王無諸淬劍處。 唐元和中,僧惟干浚之,銅刀劍環數枚送武庫。 當時冶灶猶在竹林間者。

    由此可見,把懷安劍池院(也叫劍池寺)發生的“僧惟幹、得銅刀”之事,安到冶山歐冶池,張冠李戴,誤導讀者,影響很大,應予糾正。 這通碑文刻於1983年前後,誤導觀眾達35年之久。 這次我們到松溪湛盧山考察,松溪只有鐵礦鐵砂,沒有銅礦。 我們認為2400年前春秋晚期歐冶子到松溪只能是煉鐵劍,不是銅劍。 他在福州冶山歐冶池最早掌握冶鐵技術,才會在松溪湛盧山煉出鋒利無比的湛盧五鐵劍。 福州冶山、歐冶池以及漢代冶城、冶都、東冶、冶縣,均與歐冶子及其後裔冶鐵有關。

    由於歐冶子在福州積累了冶鐵經驗,並在松溪湛盧山利用當地鐵砂煉出了湛盧等五鐵劍,名揚天下,才被楚昭王聘到浙江龍泉煉出龍淵等三鐵劍「威震三軍」。,被封為“大將軍”。

  三、歐冶池水“赤如血”/明何喬遠《閩書》記載:“(唐)貞元中,(歐冶)池水赤如血”,進一步證實歐冶池鐵礦砂豐富,歐冶子在此是煉鐵不是煉銅。 唐代歐冶池水還是“赤如血”的景觀。

    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 “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洩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學過考古的都知道,夏商周的青銅鑄造業領先於世界,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失蠟法以及錯金銀等青銅鑄造登峰造極,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鋒利無比,但易斷裂,成了越王佩劍就像民國時期蔣中正劍一樣,只有象徵意義。 代表春秋戰國新的封建社會生產力的是牛耕與冶鐵。

    1976年在湖南長沙楊家山春秋晚期楚墓中,出土一柄鋼鐵劍,經化驗是含碳量為0.5%的中碳鋼鍛打而成,從而證明歐冶子為楚王打造龍淵等鋼鐵寶劍的記載不虛。

    從福州冶山,到松溪湛盧山,再到浙江龍泉,春秋晚期歐冶子開創了中國的鐵兵器時代,是當時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浙江龍泉市每年都由市委市政府主辦公祭歐冶子大典。

可能是 9 個人的圖像

    2017年秋浙江龍泉市委市政府公祭歐冶子大典;歐冶子一行是被越王允常聘到松溪湛盧山煉劍,應該有“將軍”的待遇,越王會派兵護衛並做好後勤供應,歐冶子一行也不是幾十人,而應該是幾百人以上。 有的被派去鐵嶺篩選鐵砂,有的被派去燒製木炭,冶鐵是個系統工程(選礦、燒炭、煉鐵、鼓風、鍛打、淬火)。 湛雲主峰海拔1230米,全是堅硬的岩石,土層很薄,不可能在湛雲主峰煉劍。 因此,在湛盧山頂尋找歐冶子煉劍處和其它古跡均為後世誤解與偽托(認為歐冶子有仙風道骨)。 先有湛盧寶劍,後有湛盧山。 由於湛盧鐵劍揚名天下,山才以『湛盧』名。

未提供相片說明。

    這是今年4月28日南平李子等在松溪湛盧山西北側鄭墩鄉廬坪深山發現古煉鐵爐壁與鐵渣。 查松溪縣誌《續賢庵記》(楊缨):“越王允常使歐冶子為劍,歐冶子挾其精術,逕往湛盧之山,於其麓之尤勝且絕者設爐焉。 ...... 爐冶舊跡,隱然尚存。 “此次煉鐵爐與鐵渣就在續賢庵附近。

    春秋晚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產生了儒家孔子、道家老子、兵家孫子,被人們熟知,卻很少人知道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冶鐵大師歐冶子。 他是福州地區先秦閩族人,在冶山歐冶池最先掌握了先進的冶鐵技術,被越王聘到松溪湛盧山煉出湛盧五鐵劍,又被楚昭王聘到浙江龍泉煉出龍淵三鐵劍,武裝了楚國軍隊,“威震三軍”,被封為“大將軍”。

  四、新店古城戰國煉鐵爐/199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我主持發掘的福州新店冶城遺址,發現了一座中國最早的戰國時期煉鐵爐,裂成三塊的石爐座、鐵渣、陶范、紅燒土(見《考古》2001年3期)。 因此,閩越國都所在的福州以冶鐵聞名全國。 漢初全國那麼多諸侯國,只有閩越國國都稱“冶”。 東越王余善在武夷山漢城遺留了大批鐵農具、鐵兵器就是考古實證。

未提供相片說明。

新店古城發現戰國晚期煉鐵爐

    特別是城南還發現了一座戰國晚期的煉鐵爐:爐底石基座 1件(99FXT8L:C)。 灰白色花崗岩。 底部較平,有人工打制痕跡,一側面打磨得十分光滑。 上部有火燒后的紅褐色斑塊和黑斑。 殘長58、寬32、厚17釐米。

    爐膛殘塊 3件。 爐壁厚14釐米,膛腔內凝結的鐵渣厚0.8釐米。 陶范殘碎,據現場觀察,紅色泥質陶范長約20釐米。 中間殘存的鐵塊直徑5釐米者為錘、鑊之類的粗坯,扁長者應為刀、鐮之類的粗坯。 質地鬆散的紅色泥質陶范應為一次性外範,鐵塊凝固後敲碎外範,取出粗坯再行打制。
陶水管道 3件,殘塊。 彎曲狀。 其中一件底部飾繩紋。 殘長11.2、寬9、厚2.5釐米。 管道內以及地面上殘留大量鐵渣。

    煉鐵爐遺跡內出土2件戰國晚期陶器。 1件是泥質紅陶罐(99FXT8L:A), 斂口,鼓腹,貫耳。 頸部飾細繩紋。 另1件是夾砂桔黃色陶豆(99FXT8L:B),侈口。 外飾細弦紋。

    福州從歐冶子開始「善冶鐵」出名,漢初全國異性諸侯中只有閩越國國都稱冶,福州屏山地鐵考古工地出土的大鐵錨也證實了這一點。

未提供相片說明。
*屏山地鐵考古工地出土的漢代大鐵錨

  五、歐冶子傳/歐冶子,子是尊稱,就像孔子、孟子、韓非子。 歐冶子(約西元前530至470年),福州冶山先秦閩族人,春秋晚期在福州冶山歐冶池煉鐵劍。 後來,歐冶子為吳王闔閭煉鐵劍。 《越絕外傳記吳地傳第三》記載:“闔閭之時,大霸...... 吳王大霸。 楚昭王、孔子時也...... 千里廬虛者,闔閭以鑄干將劍,歐冶僮女三百人,去縣二裡,南達江。 ”

    歐冶子先後為吳王闔閭與越王允常鑄劍,但越王允常西元前497年去世,由勾踐接任。 吳王闔閭第二年(西元前496年)也去世。 而此時的楚昭王(西元前523--前489)正當年。 因此,歐冶子為吳王闔閭和越王允常鑄劍后,又為楚王造龍淵三鐵劍的楚王,就是楚昭王。 楚昭王曾答應給孔子“七百里書社地”,因此,歐冶子與孔子、楚昭王都是春秋晚期同時代人。

    《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記載:「今赤堇之山已合,若耶溪深而不測。 群神不下,歐冶子即死。 “權威的中華書局出版李步嘉《越絕書校釋》認為歐冶子已死(《三國志》裴松之注引)。 《康熙字典》:厵:音稷,相近也。 “厵”作接近講,歐冶子大病一場,接近死亡,但是後來好了,才有被楚昭王聘為大將軍,在浙江龍泉造寶劍的歷史。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國,是歷史上的春秋晚期,牛耕與冶鐵代表先進生產力,推動了社會發展,中國從奴隸制邁向封建社會,產生了孔子、孟子、老子等思想家。 僻處東南沿海的福建,那時叫閩或七閩,從西周開始歸中央王朝管轄。 現代考古證實:福州新店古城是閩越國東冶港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起點。 在福州冶山一帶,歐冶家族掌握了海上傳來的先進煉鐵技術,開礦、採礦、淘洗鐵砂、架爐鼓橐、冶鍊刀劍。 直到唐代貞元間,福州冶山歐冶池還保留著“赤如血”的冶鐵痕跡。

    約西元前530年,歐冶集團的領袖人物誕生,他聰慧理智,善於集思廣益,鑽研冶鐵煉劍技術,先後被吳越楚三國國君聘為大將軍,製造鐵兵器武裝軍隊“威服三軍”。 他像孔子、孟子、老子一樣,被人們尊稱為“歐冶子”。

  六、福州歐冶子後裔/歐冶子後裔代表團出席2010年11月舉行的“第五屆中國龍泉青瓷寶劍節”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百家姓之外的小姓歐氏,在福州卻排第46位。 他們聚居於福州陽岐、洪塘、南台、螺洲、閩候、連江、福清、平潭、羅源、閩清等地,外遷南平、福安、霞浦以及浙江寧波、廣東博舖、臺灣桃園等地。 根據目前發現歐氏舊譜序中最早的屬南平南溪宋淳祐元年翰林秘書陳桂撰《歐氏族譜序》己指出歐氏世本記載歐冶子為得姓始祖。 浙江寧波《象山西鄉歐氏宗譜》序中開宗明義:「象邑歐氏,乃歐冶子苗裔也。 “浙江泰順《牙陽歐氏宗譜》曰:”考歐氏著於周,春秋時有歐冶子,善鑄劍“。 就像張氏得姓始祖是善於製作弓箭的部落首領,歐氏得姓始祖就是春秋晚期善鑄劍的歐冶集團的首領歐冶子。 這就是為什麼歐氏聚居福建浙江兩省的原因。 寧波象山始祖歐大都,字德建,號三山,唐貞元間分支福州,宋建隆初任明州錄事參軍,定居象山。 還有一支人數上萬人的廣東博舖歐氏,是南宋鹹淳年間,進士歐簡靜,福州南台(今倉山區)人,任廣東雷州府通判,繁衍粵西、廣西、臺灣等地,都是福州歐冶子後裔。

可能是 6 個人的圖像

  七、《歐冶子文粹》序/《歐冶子文粹》吳錦榮先生編著的《劍祖歐冶子》彙集了他幾十年研究春秋末期歐冶子的心得與文粹。 十幾年前,我讀過他作為浙江龍泉市寶劍研究所所長的專著《霜雪龍泉劍》與《龍泉寶劍鍛制技藝》。 今天又收到吳先生編著的歐冶鑄劍遺迹、諸子說歐冶子、詠歐冶詩文選、歐冶子故事選四章一百多頁碼的書稿清樣,眼晴為之一亮,如饑似渴地拜讀數遍,為之序:歐冶子(西元前約530--470年),先秦閩族人,最早在今福州冶山歐冶池煉鐵。 吳王闔閭五戰入鄜國力強盛,聘歐冶子干將等鑄劍(在今蘇州一帶)。 越王勾踐的父親允常也聘歐冶子在今福建松溪一帶鑄造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五寶劍。 最後,楚昭王聘歐冶子在今浙江龍泉鑄造龍淵、泰阿、工布三寶劍,“作鐵兵,威服三軍”。 歐冶子實有其人,被後世奉為神。 歐冶子煉鐵不是煉銅,理由有二:

     1、明代何喬遠《閩書》記載“(唐)貞元中,(歐冶)池水赤如血。 ”

     2. 松溪產鐵不產銅,湛盧的盧是黑色的意思。 歐冶子生卒年根據文獻記載,他與吳王闔閭、越王允常、楚昭王有聯繫推算出來的,誤差有十年左右。 最早發明煉鐵術的是中亞赫梯人,三千多年前傳入泰國清邁,后經海路傳到先秦閩族歐冶子。 福州冶山歐冶池,因歐冶子而命名,閩越國都東冶以及漢代冶城冶縣均因歐冶子善冶鐵而命名。 春秋末期歐冶子煉鐵劍,後世稱為寶劍“威服三軍”,代表著先進生產力,是中國鐵兵器創始人,與孔子、孟子、韓非子一樣,被後人尊稱為“歐冶子”。 我們平陽歐氏如今集中分佈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廣東、海南、香港、臺灣和泰國等,歷代族譜序言中都寫著得姓始祖是歐冶子。 當然,歐冶子善冶起家,對於青銅劍鑄造技術也是嫻熟於心,達到登峰造極地步。 但他為吳王闔閭、越王允常及楚昭王鑄鐵劍“威服三軍”,提高了戰鬥力,從銅兵器突破到鐵兵器,是個質的飛躍。 考古上發現的越王青銅劍等,成為將帥的佩劍,就像民國時期蔣中正佩劍一樣只有象徵意義。 陪葬的越王勾踐劍與越王不壽劍等青銅佩劍也只能出自歐冶子之手。 春秋末戰國初是青銅兵器與鐵兵器並用的時代,戰國以後普遍使用鐵兵器。 由於鐵兵器更易氧化,故存世不多。

     吳錦榮先生《歐冶子文萃》第一章第一節就論及福州市歐冶鑄劍遺跡。 這裡有個年代問題。 福州冶山歐冶池是春秋晚期歐冶子冶鍊池,而東冶冶城是戰國晚期至漢初閩越王無諸時期,東漢才有冶縣。 更重要的是,我們1996年考古發掘的新店古城發表在《考古》2001年2期,確認閩越王無諸建立的閩越國國都東冶在新店古城,而屏山冶山是相距近百年後東越王余善修建的宮殿區。 離奇的是,1983年市文物部門在歐冶池也立了一塊保護碑,把漢閩越王廟劍池寺“僧惟干、得銅刀”的傳說,套在春秋歐冶池。 我1988年調回福州時,也被誤導,以為歐冶子在歐冶池是煉銅。 除福州市外,該書第一章還收錄了福建松溪、江西弋陽、浙江紹興、浙江龍泉、浙江宣平、江蘇蘇州、江蘇南京、江蘇溧陽、安徽廬江、山東青州、山東臨朐、河南葉縣等地歐冶鑄劍遺跡的傳說,可見歐冶子影響之廣。 其中,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解放初期調查的蘇州歐冶廟,民間定歐冶子生日農曆二月十一,值得重視! 該書第二章,諸子說歐冶,最著名的是《呂氏春秋. 讚能》:「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 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 得地千里,不若得一聖人。 “吳錦榮先生還收錄《韓非子》、《淮南子》、《鹽鐵論》、《抱樸子》等名篇論歐冶子段落並詳為註釋,體現其用心之勤。 第三章詠歐冶詩文選、第四章歐冶子故事選,更是廣征博引、內容詳實、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若再配以歐冶子銅像、遺跡彩照和浙江龍泉市公祭資歐冶子圖像,將是一本集學術研究成果和資料彙編的文萃。

  八、賦詩四首/福州冶山春秋園雕像歐冶子(西元前約530--西元前470)不煉青銅煉鐵器——頌歐冶子詩四首:

    鐵劍/公羊春秋舞幹戚,歐冶鐵劍鬼神泣。水赤如血冶山池,不煉青銅煉鐵器。

    闔閭/吳王闔閭業稱霸,熊熊爐火聘歐冶。僮男眷女三百人,皮橐聲聲吹晝夜。

    允常/越王允常聘將軍,松溪湛盧鑄功勳。此身未死豪情在,麗水龍淵又譽君。

    龍淵/鐵兵之神肇歐冶,楚王中興昭天下。威服三軍青史傳,從此寶劍映華夏。

編者按/歐潭生教授(福建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