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港公園出土商周特大型蚶殼工藝品

  【本報訊】大陸海峽新聞報導:“真沒想到,在福州內河的淡水邊竟撿到了‘海貝’!福州市檢察院護河志願者程慧4月16日中午在晉安區光明港公園巡河時,意外在光明橋附近公園樹林的泥土地上撿到3個疑似古代的海洋貝殼“化石”, 其中一個特別大的蚶殼“海貝”近似拳頭大小。這只大蚶殼究竟是否化石,又是做什麼用的呢?4月19日上午,在記者的陪同下,程慧來到位於福州鼇峰坊的"歐潭生考古工作室",請歐潭生教授對貝殼進行鑒定。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貝殼愛好者,光明港公園撿“寶貝”

  歐潭生教授說;程慧愛好收藏貝殼,但他說這次拾到的上古蚶類“海貝”和自己收藏的現代蚶殼,在厚度、紋路和大小上都不一樣,細看不像是被人剛吃剩後扔掉的——因為古蚶的貝殼更厚、有歲月侵蝕的痕跡,殼上的尖突更突出、條形紋路更粗大,殼面有明顯鈣化痕跡、而且一點海腥味都沒有。而且,這枚上古“泥蚶”貝殼的尾部有一個穿孔的洞,尾部凹陷處還有疑似人工刻花的痕跡。

  對福州文史也有所瞭解的程慧,知道有關福州地理的一個“冷知識”:福州在遠古時期因海侵現象曾是一個大海灣,地質史上稱為“福州灣”。距今5000多年前,閩江入海口在閩侯曇石山一帶。直到漢代,福州城還是一個半島,周邊有眾多海灣和沼澤。“據地質學家研究,古生物遺骸埋入地下後,要經過自然界一萬年以上的鈣化、礦化等作用才能形成化石。我撿到的應該是上古‘海貝’的鈣化石,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化石,但它卻可以證明4、5千年前夏商時期的光明港曾是一片淺海灘塗。”程慧猜測。

未提供相片說明。

*這只大蚶殼究竟是否化石,又是做什麼用的呢?4月19日上午,在記者的陪同下,程慧來到位於福州鼇峰坊的歐潭生考古工作室,請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首任館長歐潭生教授對其進行鑒定。

貝殼有人工磨制痕跡,應系商周貝飾

  “應該是一個少見的特大上古野生魁蚶殼。”歐教授讚歎道。工作室內的專家們測量出,該貝殼通長5.7cm,通高2.8cm,貝殼面有19條紋路,內圈三角形齒紋為18個,貝殼尾部連接處的咬合齒則有48個。“這個是‘半化石’。”歐教授肯定了程慧對於貝殼鈣化程度,以及尾部的洞是人工穿孔而成,凹陷處的花紋也為人工磨花的猜想,並判斷穿孔的用途是為了掛於胸前,作為裝飾。“這也不是一般人能戴的,應該是部落酋長才能佩戴。”歐教授解釋,這種貝殼裝飾類似于後來的玉佩,但那時候沒有玉佩,就使用的是貝飾。貝殼內部形成的三角齒紋路,與廣西銅鼓中的太陽紋完全相同,顯然是有意為之,以體現酋長的威望;搭配尾部人工磨制出的水波紋,體現出先民對大海與太陽的崇拜,十分有巧思,極具藝術價值。

可能是 3 個人的圖像

  歐教授初步判定貝殼年代為商周,福州商周時代的地層勘探出海水與河水交界的黑淤泥,這種黑泥是野生魁蚶生長的最佳條件。由於魁蚶殼是程慧在光明港偶然撿拾到的,周圍也沒有木片、陶片等可證明同時期地層的考古標本,在考古學上屬於“移動埋藏”,也就是無考古地層的採集品,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斷代準確性的判定;但通過人工磨制痕跡的判斷,以及作為胸飾的久遠用途,歐教授推斷只有商周時候才有。考慮到近代光明港一帶河流清淤對地層的擾動等多種因素,對於準確年代的判定,在場的福州市政協文史研究員黃榮春則持謹慎態度,並建議後續可送至有關機構進行碳14測年(以技術手段測量碳14的衰變程度來計算樣品大致年代),以求進一步對魁蚶殼的準確年代進行判定。

淤泥中生長的遠古生靈,見證福州滄海桑田

  福州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唐希介紹,遠古時的光明港是一個海灣,隨著海水的退卻,晉朝時的人們在西邊蓄水形成了西湖,東邊開鑿形成東湖,後連通一條古水道通往閩江,這條水道曾經過光明港。東湖淤積消失後,這條唐宋時出現的古水道,在明清時變為河口,也就是說,光明港由原本的海灣,逐漸退為江灣,又在明清時變為內河河口。魁蚶生長於淡水與海水交界處,古魁蚶殼在光明港的出現,至少為此地曾是淡水與海水的交界處提供了佐證。而磨貝殼為工藝品的傳統,在沿海地區源遠流長,年長的福州人都還有兒時磨制兩片青蛾殼做樂器玩耍的記憶。所以從文化層面而言,這枚經過磨制加工的古魁蚶貝飾在光明港的出現,確為必然。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 IKA 视频 不是假的」的圖像

  歐教授認為,福建先秦閩族的歷史記載不多,撲朔迷離,這枚蚶殼胸飾的發現,也許能夠為福建的商周考古研究提供重要線索,十分具有歷史與藝術價值。程慧也希望將這枚珍貴的商周貝飾捐贈給博物館,為考古學研究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