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表示,身為一位環境工作者,我熱愛臺灣這片土地與海洋,同時也發現,原本擁有豐富生態的海洋正面臨物種匱乏危機……
綠色和平最新發布《滅絕危機:臺灣海洋生物保育現況與建議》1報告指出,臺灣鄰近海域擁有高達 3,000 多種魚類;全球僅 7 種海龜中有 5 種出現在臺灣;700多種珊瑚類更達全球約三分之一。但報告警告,因海洋保護措施不夠完善,導致瀕危的鯨豚、鯊魚、龍王鯛、海鳥等海洋生物,族群數量依然不斷流失。
美麗海洋生態,因過度捕撈、水產養殖、沿岸發展與污染、採礦及氣候變遷等問題漸漸消逝。過度捕撈導致 20 種魚類的漁獲量銳減,比起80年代已減少超過 90%,更有近一半至三分之二的常見物種變得稀少。
禁捕無法終結傷害
保護區範圍過小且缺乏生態連接性,海洋保護區的執法有效性不足,缺乏實證決策的保育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若要保護海洋生態,必須將漁業管理一併納入外,目前臺灣在海洋生態保育持續面臨著兩大問題,包括現行保護生物種類數不足、未以生態系統多樣性考量保護棲地。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 MPA)被認為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目前綠色和平針對臺灣海洋生物多樣性四大危機提出以下訴求,積極向政府刻正推動的《海洋保育法草案》提出建議:
●調查生態熱點成立海洋保護區庇護
●擴大保護區範圍並考慮生態連接性
●提高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及守法程度
法規與管理措施應落實「科學實證決策原則」捐款支持推動擴大臺灣海洋保護區,氣候變遷與海洋生態息息相關,若不在還能挽救時行動,恐怕難以恢復昔日富麗美好的海洋生態。
鍾孟勳主任表示,接下來,綠色和平將會繼續向政府部會、立法院進行海洋保護議題的倡議,期盼以行動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