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雙向交流三十年~張榮恭暢談祕辛

  【本報訊】今年是兩岸新聞雙向交流三十年,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榮恭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1991年8月,大陸記者范麗青、郭偉峰來台採訪閩獅漁號事件,揭開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序幕,是兩岸新聞交流史上的大事。三十年的歷史證明,兩岸的媒體人如果能夠秉著“求真實以促瞭解互諒,持善意以助良性互動”,那麼對兩岸關係必定產生積極的正能量,有助台海和平穩定。兩岸共同的民族認同,是兩岸人民和諧相處的最根本,希望兩岸媒體人以此共勉。

  日前,張榮恭接受中評社專訪時,就對兩岸新聞雙向交流30年的評價、參與兩岸新聞交流的難忘回憶、參與國共兩黨互動及發展兩岸關係的感受與體會、繼續發揮傳媒影響力的建言等方面提出多個問題,獲得了張榮恭的詳細回答,內容如下:

兩岸雙向交流新聞在前 躬逢其盛  

  1991年8月,大陸記者范麗青、郭偉峰來台採訪閩獅漁事件,開啟了兩岸雙向新聞交流的先驅,在此之前,大陸已經接受台灣記者前去採訪,所以范、郭兩位來台,是兩岸新聞交流史上的大事。

  在90年代初期,台灣提倡“兩岸交流,經貿先行”,我觀察30年來的兩岸新聞交流,應該可以再補一句,就是“新聞在前”。因為任何的交流,如果沒有新聞現場報道,就不能夠發揮傳播力和影響力。媒體還需主動尋找題材來報道,這又能促進兩岸交流和兩岸關係。因此,雙向新聞交流對兩岸交流、對兩岸關係,都起到至為重要的作用。

  兩岸的媒體人如果能夠秉著“求真實以促瞭解互諒,持善意以助良性互動”,那麼對兩岸關係必定產生積極的正能量,有助台海和平穩定。

  范麗青與郭偉峰首度來台之後,他們持續在兩岸新聞雙向交流和兩岸關係上扮演重要角色。我在兩岸關係的許多新突破與新起點上,則都有幸躬逢其盛。兩年之後的1993年8月,我在中央社擔任大陸新聞部主任時,邀請了范麗青、郭偉峰還有周建閩三位大陸記者,來台採訪國民黨十四全代會,這是44年來大陸記者首次現場採訪台灣的最高層政黨政治活動,他們也都報道了當時國民黨領導人信誓旦旦強調追求國家統一的立場新聞。

  會議期間的一個中午,我和范麗青一起在會場走廊,李登輝迎面而來,他穿過大批隨扈走到我面前打招呼,我就向他介紹了范麗青這位大陸記者,李登輝說“歡迎哦!很熱鬧吧!”講了這麼一句話。很熱鬧指的是當天上午會議爭論要不要增設黨的副主席,下午李就宣布增設4位副主席。

  後來我爭取到台灣有關方面的支持,向北京10家新聞機構和涉台研究單位贈送了10部電腦,並從中央社派員前去安裝。因為那個階段雙方資訊還不夠𣈱通,這些電腦可以讓北京方面直接接收中央社所有的新聞報道。

“中國人幫助中國人”的由來  

  1995年1月底江澤民發表對台政策八項主張。事前,我奉命接收消息及呈報最高當局,事後,我奉命前往北京作進一步了解,又奉命擬稿回應,這是兩岸當局首次的“空中互動”。回應稿歷經了9次愼重的會議才形成,足見台灣方面的高度重視,當年4月8日終於發表了“李六條”。

  “李六條”的第一條講的是:“在兩岸分治的現實上追求中國統一”。全文的結論𥚃,闡述了民族主義及振興中華。這和此時此刻相較起來,現在台灣的政黨及政治人物多已不敢直言追求國家統一,連民族主義都很少談,局勢也就令人憂心。李在國統會會議上發表了六條主張,時任陸委會主委蕭萬長問我如何歸納其意義?我建議說,“中國人幫助中國人”!到公元兩千年連戰角逐大選時,發表兩岸關係的十條政見,即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幫助中國人”作為結語。因此,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對台重要講話中,既重申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也強調“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應是值得台灣歡迎的,兩岸有識之士都應共同努力。

  回到1995年2月,第一位登上台灣島的國台辦官員是新聞局的楊流昌處長,當時是《中國時報》與中新社合作舉辦的兩岸經貿研討會,大陸的經貿團由郭偉峰任團長、楊流昌任顧問,因為沒有國台辦官員登島的先例,非常敏感,並不確定台灣高層方面能否接受,我就打了電話給負責相關事務的陸委會副主委蘇起,結果他一口答應,於是促成了此事。結果連“國台辦處長漫步台北街頭”都成了台灣報紙的標題,引起各方輿論高度重視。這就是兩岸官方在通過媒體雙向交流互動一點一滴地累積互信。

  回顧至此,我連想到2008到2016年馬英九執政期間,大陸重要人士紛紛來台,這段期間的前半,我擔任國民黨副秘書長兼大陸事務部主任,跟大陸協調的共識是,省委書記訪台由國民黨中央負責邀請,省長訪台由工商界龍頭組織邀請,副省以下人士由台灣民間團體或地方政府邀請。此時訪台的多位大陸官員,後來都擔任更重要的職務。

  第一位訪台的省委書記是江蘇的梁保華。凡省委書記訪台,我都陪同大部分行程。江蘇省的團員里,包括常務副省長趙克志,如今他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公安部長。而前任的公安部長郭聲琨,在那個期間,也曾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身份訪問台灣,他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法委書記。現任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楊曉渡,在上海任職期間,也來過台灣訪問。現任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陳敏爾,曾以貴州省長身分訪問台灣。又如當時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訪台,其實他早年擔任光明日報總編輯時,我就曾以中央社副總編輯兼大陸新聞部主任接待過他。

  兩岸交流,“新聞在前”嘛!馬英九在任8年中,大陸各級官員訪台者無計其數,海基會忙得不可開交,台商返回台灣參與得不亦樂乎,兩岸往來是非常、非常熱絡,不僅沒有一點局勢緊張的氣氛,更是真正達到和平穩定。無疑地,大陸知台、友台人士愈多,台灣安全與民眾福祉就愈高。這和2016年之後相比,如今台海被各方形容為“兵凶戰危”,乃至於有國際媒體直指台海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兩相對照,人們究竟要選擇交流還是斷流?對話還是對抗?互利還是互撞?我覺得答案是十分清楚的。

兩岸政治對話被李登輝“兩國論”中斷 

  再講回過去。1995年6月,第一位來台訪問的國台辦局長為時任新聞局長張銘清,是我以中央社名義邀請。在他來台的前幾天,因為李登輝的美國之行,大陸已經宣告兩岸兩會管道中斷,但是張銘清依然如期來訪。接著就是兩岸關係緊張僵持,有幾年的時間里,就沒有大陸官方人士來台訪問。

  事情發展到1997年11月,海協會來函邀請海基會秘書長到廈門參加研討會,這是恢復兩會溝通的積極訊號。雖然當時沒有“九二共識”的名詞,可是李登輝在表面上是以統派形象現身,這從他1996年競選時依然國家統一、反對“台獨”旗幟,乃至於他當選後的就職演說,都是如此,所以兩會復談可期。對於當時海協會的邀請函,台灣的回應是建議直接由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率團前往大陸,這個態度就更加積極。

  直到1998年2月24日,海協會表示歡迎辜振甫前往。其關鍵在於4天之前的2月20日,“行政院長”蕭萬長到“立法院”宣讀一段談話,這是當時李登輝交辦的,實際上是由我負責起草,經過核心智囊們共同討論後,呈李登輝核定。這篇談話有兩個重點,一是第一句話為“1992年兩岸就一中原則達成各自表述的共識”。此處講的一中原則各自表述,至關緊要。如今各界對於大陸有沒有承認一中各表,多所爭論,其實,當時最高當局拍板的是,各表的是一中原則,至於兩岸對一中涵義的分歧,則是擱置爭議,如此才能順利推進事務性協商。

  由此衍生到後來我陪同連戰、吳伯雄、洪秀柱訪問大陸,他們的說法都是“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可謂是對“九二共識”的精確描述。現在正在進行國民黨主席選舉,有兩位候選人分別講“求同存異”及“求同尊異”,但是“同”者何在?如果不能說清楚,卻有意突出“異”的部分,那麼國共關係及兩岸關係就都難以重新開展。

  上引談話的第二個重點,就是釋出台灣準備政治對話的訊息,提出“以第二次辜汪會談為起點,凡是有關兩岸和平發展及國家民主統一的議題,都可以提出來一步步溝通對話”。所謂海峽和平發展,指的是事務性協商;所謂國家民主統一的議題,即為政治對話。

  這一年的10月14日,辜、汪二老的手於時隔5年半之後,在上海重新握住,汪道涵接受了辜振甫發出的訪台邀請。我作為發言人之一,在二老結束對話後,最先登場向上百家媒體進行說明。然後同一批記者在原地等待,換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出場,他的第一句話就是“兩岸的政治對話剛剛在和平飯店開始了”。後來因為李登輝於1999年7月發表“兩國論”談話,使得汪道涵來台訪問受阻。接著是兩千年台灣政黨輪替,兩會管道停止運作,直到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兩岸協商機制才恢復並正常化。

  辜振甫當時還前往北京會見江澤民。訪問團結束行程抵達東京時,我臨時奉命前往華府召開記者會,據說本來的安排是由團員之一蔡英文前往。當時我根據台灣方面的立場,對外表示大陸政策是兩岸對等、共促統一。

  到了1998年8月,我以中國國民黨大陸工作會主任身份訪問北京及上海,是國民黨遷台之後第一位訪問大陸的陸工會主任。陸工會早期具有相當的神秘性,大陸願意接受我前往,表示雙方都願意相向而行,兩個月後,就是前述歷史性的的辜汪上海會晤。直到2000年我再度以陸工會主任訪問大陸,在北京的酒店赫然看到香港報紙在頭版上,刋出加框的標題是“國民黨特務頭目訪問北京”,令人莞爾一笑。

 “和平之旅”三部曲 拆除兩岸戰爭的引信

  2000年到2008年陳水扁執政期間,兩會管道完全中斷,這段期間出現了2005年的連戰“和平之旅”,其意義不限於兩黨之間,也在於兩岸之間,又走到一次歷史高峯。這次訪問可以說是“解決了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黨關係,開啟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會之窗”。

  我應該指出,2000年11月民進黨執政時,吳伯雄以國民黨副主席身份訪問大陸,我獲邀參加。此為第一位訪問大陸的國民黨副主席,值得在兩黨和兩岸關係上記上一筆。

  2005年連戰的“和平之旅”,不妨從三部曲的角度來看。第一部曲是這年春節的包機直航。前一年12月“立法委員”選舉,泛藍聯盟過半,我即奉黨主席連戰指示,前往北京溝通兩岸可不可能啟動春節包機。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副主任李炳才和多位局長同時會見了我,顯示了大陸高層的重視程度。後來我又去了一次北京,確認直航的定位就是兩岸航線。

  由於國民黨當時在野,實現直航必須經行政部門同意。當時在民意響應下,民進黨政府予以同意。此一過程應可稱為“在野居中,‘立委’出面,業者協商,政府支持”。這是海峽兩岸第一次“雙向對飛、多點起降、不經停港澳”。兩岸各6家航空公司,在三周之內飛行了48架次。1月29日從兩岸分別起飛,我到廣州現場送機,那一天北京的客機最先起飛向台灣飛行,不過我在廣州歡送的客機卻最先降落在桃園機場,身歷其境,心情十分激動。這一年二月底,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來台訪問,向連戰表達了肯定國民黨推動首次兩岸直航之舉。

  一直到2016年國民黨交出政權時,兩岸一周有800多個航班,如今剩下寥寥無幾。相信人們會希望兩岸客機對飛的榮景再現,否則變成只是雙方軍機空中比武,兩岸應該走何種方向?人民心中都有一把尺。

  “和平之旅”的第二部曲是副主席江丙坤登陸。這是第一位由黨主席指派副主席率團正式前去訪問。那個時刻特別敏感,因為3月14日大陸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但是連戰為什麼下此決斷?意義應在於究竟政黨是要引領潮流,還是隨波逐流?是要化解戰禍,還是共赴戰禍?

  當時我是這個訪問團的秘書長,受連戰之命負責全權規劃及具體安排。全團於3月28日登陸廣州,為的是第二天向國民革命先烈、329起義的黃花崗烈士致敬。行前定位為是“緬懷之旅”和“經貿之旅”。“緬懷之旅”是指向黃花崗烈士致敬後,接著到南京向中山陵致敬,再到北京香山,向中山先生衣冠塚致敬。

  至於“經貿之旅”,指的3月31日晚上,訪問團和國台辦舉行了會談,達成12項結論,這些結論後來全部實現,主要是關於兩岸經貿互利。其中一項結論涉及新聞交流,就是大陸同意台灣記者到大陸駐點採訪延長到一次3個月。 

  回顧歷史,上一次國共兩黨談判是1949年4月1日到20日,最後談判破裂,兩黨訴諸戰爭來處理彼此關係,時隔56年,這次江陳會談所達成的結論,對促進兩岸經貿合作很有幫助。記得陳雲林形容江丙坤此行“開啟了兩岸政黨交流的先河”。會談結束後,我陪同江丙坤向陳雲林表達了台灣參與世衛組織活動的需要,獲得正面回應,就是在本年稍後,雖然台灣仍是民進黨執政,世衛組織的技術交流已開始邀請台灣專家出席。

  4月1日晚上,時任大陸政協主席賈慶林宴請訪問團主要成員,他說,代表中共中央邀請連戰主席訪問大陸。我們探詢可否以總書記胡錦濤名義邀請?賈慶林就離席出去打了個電話,回來就爽快地告訴我們“沒有問題”!隨後新華社報道了胡錦濤邀請連戰前往訪問的消息。

  江丙坤對完成這次任務,以及後來擔任海基會董事長在兩岸關係上的付出及成果,是相當引以為榮的。他在一次生日宴席上,講了“我工作一輩子,有這麼一點小小的成就,都是因為張榮恭帶我去大陸”。我聽了這話的體會是,他一生都在為台灣的經濟發展而努力,必然深深感受到兩岸關係對於台灣經濟的關鍵意義。

  “和平之旅”的第三部曲,也是最具歷史性的一步,由連戰本人來完成。他於2005年4月26日踏上南京的土地,這是1949年兩岸分離後第一位訪問大陸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隔天連戰敬謁中山陵,此為1945年抗戰勝利、蔣中正敬謁中山陵之後,時隔60年,才又有國民黨主要領導人登上中山陵。任何有識之士及黨人,目視巨大石碑上刻著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都不能不為中山先生窮其一生致力於民族復興、民權發達、民生樂利,心生景仰並激發意志。

  4月29日下午,“連胡會”在北京登場。當天上午,連戰在北京大學發表了具有思想性、理論性的有關中國近代發展道路的演說,堪稱經典之作。中央電視台作了分秒不差的全程直播。根據了解,胡錦濤在辦公室觀看了這場直播,對自己即將見面的這位對手,有了進一步認識。下午,連戰抵達會見大廳。全團進入入會場時,有大陸官員對我說,“連主席來了,拆除了兩岸戰爭的引信”。

  連胡兩位相見的那一刻,是國共兩黨主要領導人時隔整整一甲子的握手,上一次是1945年的重慶“蔣毛會談”。“連胡會”實現了兩黨正式和解,所以我形容為“解決了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黨關係”。會談決定的兩岸和平發展五項願景,於稍後在北京飯店舉行的記者會上,由我在向兩岸媒體及當地外國媒體宣讀全文。而當天一大早,我曾和大陸相關人士就五項願景的新聞公報,進行最後的文字確認,獲悉這份公報經過中共中央9位常委全部過目同意,顯見這是重大歷史文獻。

  我當時的職務是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兼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也是“和平之旅”的發言人。五項願景指的是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復談;台灣擴大國際空間;加強兩經貿合作;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建立國共兩黨溝通平台。

  “和平之旅”的成功,除了兩黨之間的意義外,同時具有兩岸之間的意義,所以又是“開啟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會之窗”。當時美國白宮國安人士也才會告知國民黨,小布什總統的評價是“一次歷史性的訪問”。從而讓台灣民眾在兩岸衝突對撞之外,有了選擇和解對話的機會。此後,國民黨與民進黨在台灣的民調支持度上,開始出現剪刀差,國民黨一路上揚,一直到馬英九勝選執政。

  2008年3月馬英九當選,4月29日連胡再會,連戰獲得對方告知兩會即將復談。5月28日,我又陪同黨主席吳伯雄會見胡錦濤,大陸明確告知明天清晨就發布兩會復談的消息。兩岸關係自此步上為期8年的和平發展正軌,包括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以及台灣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等,其實都是連胡五項願景的內容。而吳伯雄這次訪問,標誌著1949年後59年來兩岸執政黨黨魁的首次見面,又是一次創舉。其後的兩岸良性互動,終於發展到2015年11月的新加坡“馬習會”。

  對照來看,2016年台灣政黨輪替,台海局勢丕變,雙方當局失去政治互信,以致對立對抗。兩岸一些民意還互相敵視,台海軍事對峙也讓國際社會憂心可能演變成戰爭。國共關係又弱化而減少了對兩岸關係的正面作用。這都有待各方更加努力。

兩岸新聞工作者既要求真實 也要持善意

  我也算是資深媒體人,曾在中央社大陸新聞部工作了21年半,擔任執行副總編輯也沒有離開大陸新聞部。後來從事13年的黨務工作,全程都是大陸事務。最後轉任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回到媒體,為期將近4年。我認為兩岸新聞工作者要能夠“言所當言、為所當為”。

  當前面臨台灣“去中國化”的問題相當嚴重,對兩岸關係的衝擊和破壞極大,恐怕造成“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理念失去政治依據,後果就不堪設想。我由衷希望這只是歷史進程中的階段性逆流,因為兩岸敵對是不能夠讓民眾安居樂業的。安居就是要和平穩定,樂業就是要發展經濟,而兩岸敵對與所有民眾安居樂業的基本需求是絕對相違的。

  記得2017年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北京,在參觀故宮時,習近平告訴他說,“我們黑眼睛、黃皮膚,叫做龍的傳人”。這讓我想到70年代末起,長達20、30年的時間,台灣流行一首歌曲,唱的就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這樣的民族認同,應該是兩岸人民和諧相處的最根本,至盼兩岸新聞工作者以此共勉,並持續發揮影響,既要求真實,也要持善意。

  (張榮恭,台北市人,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法學碩士、輔仁大學法律系畢業,歷任中央社大陸新聞部編輯,“中央月刊”副總編輯,中央社大陸新聞部主任,中央社副總編輯、執行副總編輯,中國國民黨中央大陸研究工作會主任兼文化傳播委員會會主委、中國國民黨政策委員會副執行長兼大陸事務部主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副祕書長、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總統府國家統一委員會”研究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