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理解 黃肇松談兩岸交流三十年

  【本報訊】1991年8月12日大陸記者范麗青、郭偉峰來台灣採訪“閩獅漁號”事件,開啟了兩岸雙向新聞交流的先例,當初協助促成這項採訪任務的《中國時報》前社長黃肇松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以兩岸新聞交流的延續、持續跟存在來講,范郭兩人來台採訪是一個先行者的角色,可稱之為“春江水暖鴨先知”,既有歷史的重要性,也是兩岸新聞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註記。兩岸新聞交流目的是要讓人民理解,很重要!

  黃肇松,1948年生,政治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學士、新聞研究所碩士,美國紐約大學國際關係碩士。曾任職行政院新聞局國際處美洲科科長,《中國時報》駐紐約特派員、總編輯、常務董事、社長,《時報周刊》董事長,中時報系總管理處總經理,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華日報》社董事長,世新大學新聞系客座教授,馬英九時期的總統府國策顧問,曾赴大陸採訪前國家主席楊尚昆,1991年促成第一批大陸記者來台採訪閩獅漁號事件,開創兩岸新聞雙向交流先例,為兩岸新聞交流的重要推手,兩岸新聞傳播界對他均以“肇公”尊稱。

范麗青、郭偉峰來台灣採訪的歷史意義:春江水暖鴨先知 

  中評社問:肇公是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推手,1991年8月12日,大陸記者范麗青、郭偉峰來台採訪“閩獅漁號”事件,開創了兩岸雙向新聞交流的先例,就是肇公促成的,可否談談你當時的心境?

  黃肇松說:也不能講是我促成的,我們只是媒體人,當時我是《中國時報》的社長兼總編輯,主要就是負責編輯部工作。我原先也不負責推動兩岸交流,因為那不是我分管的工作,但是實際上我有做這些事。1990年9月我和同事去北京採訪當時的大陸國家主席楊尚昆,我從那時候開始有做推動兩岸交流的事情。

  黃肇松指出:以新聞界的事情來講,郭偉峰跟范麗青來台灣之前,台灣的記者去大陸採訪已經很多了,但一直還沒有大陸記者來台灣這邊採訪,因此我們一直希望有突破。以前我常常講,郭偉峰、范麗青來台灣採訪可稱之為“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們是兩岸關係緩和的一個先行者角色。而我和時任《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主任俞雨霖在這當中,因緣際會扮演了一點點的角色。

  黃肇松表示:這個角色是講起來有點像天上掉下來的,就是1991年的8月初“閩獅漁號”的對撞事件發生後,有一天晚上大約8、9點,我們正在上班,突然我接到大陸國台辦新聞局楊毅先生的電話,說中國紅十字會副秘書長曲折要來台灣談如何解決這個事件,大陸要派記者隨行採訪,由於他們不便和台灣的陸委會、“行政院”新聞局直接接觸,因此需要台灣對口的媒體邀請才好推動。

  黃肇松說:我一聽,覺得這也是件好事,就是兩岸新聞交流,雖然是來談“閩獅漁號”的不幸事件,但是就新聞交流來講,總是有一個開始,所以我跟當時《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報告,他也很支持;當時跟台灣有關方面的交流溝通是由大陸新聞中心俞雨霖負責,台灣方面也體會到這個事情如果有大陸的主流媒體來台實際觀察、實際瞭解採訪報道的話,這也是一件好事,有助於大陸同胞瞭解這個事件,就是一個單純的海上意外事件,沒有其他的幕後或是太複雜的背景,所以當時《中國時報》扮演一個對口腳色,負責邀請大陸兩位記者。

  黃肇松指出:郭偉峰與范麗青是8月12日來台的,當時“行政院”新聞局希望《中國時報》發一個採訪證,這也是一個禮貌,同意他們可以依照他們的意願在台採訪,當時我跟俞雨霖到桃園機場第一航廈接機,雖然過去未曾謀面,但對岸事先有傳照片過來,因此初次見面十分順利,我交付採訪證給他們,他們也欣然接受,接著就出現一個很罕見的場景,這是我從事新聞行政跟新聞實務那麼多年,很難得看到這麼熱鬧的記者採訪記者的情景。

  黃肇松說:當時大概有100多位中外記者,幾乎所有駐台的外媒,包括美國聯合通訊社(AP)、合眾國際社(UP)、路透通訊社(Reuters)、法國新聞社(AFP)、英國的BBC、日本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等等都前來採訪。當時所有中外記者都圍繞著郭偉峰與范麗青兩人搶著問問題,我還記得從機場入口處到海關,大概500、600公尺的路,走了起碼花1小時以上,而且媒體為了搶鏡頭,還為了位置發生爭吵、推擠。這種情形當然可以理解,因為從1949年到1991年,42年來兩岸記者在台灣第一次接觸,而且記者有資訊傳播的代表性,大家都想問郭偉峰與范麗青很多問題。

  黃肇松告訴中評社:郭偉峰跟范麗青都是新聞沙場的健將,也都是負責兩岸事務的資深記者,所以面對提問時對答如流,此事當時不但在台灣造成轟動,他們的報道也受到大陸各界重視,所以曾經有傳聞,大陸國家主席楊尚昆說“這兩個娃兒表現很不錯”,大陸領導高層對大陸記者第一次訪台是高度重視的。

  黃肇松表示:當然,他們在台採訪過程,《中國時報》各地的記者都有幫忙,甚至協助發稿等等,這些都由俞雨霖負責的大陸新聞中心負責,“閩獅漁號”事件最後得到了順利解決,同時也開啟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歷史大門,之後大陸團體訪台就很多很多了,可說開了門就更順暢了。以前,大陸的新聞朋友總認為兩岸新聞交流是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況,因為在郭偉峰、范麗青來台採訪前,台灣的媒體到大陸採訪已有2千人次,但大陸媒體沒人到台灣採訪。雖然大陸媒體來台採訪的時間比較晚,但終於走出了第一步。 

採訪楊尚昆主席的感受:兩岸的事情不需要外人傳話

  中評社問:兩岸雙向新聞交流已經30年,這30年來兩岸關係起起伏伏,新聞交流也是起起伏伏。肇公可以說親歷了兩岸交流的主要過程,有什麼特別值得回憶的事和個人的體會? 

  黃肇松表示:兩岸新聞雙向交流這30年來,我不只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我先談談個人的體驗與體會,也就是郭偉峰、范麗青兩來台採訪前與採訪後兩岸新聞交流開拓的情形。

  黃肇松指出:從邀請郭偉峰、范麗青來台採訪之前一年不到,也就是1990年9月22日北京舉辦亞運會,是中國大陸進入奧運會後第一次承辦亞洲區以上的世界級運動會,台灣則是1980年以“中華台北”名義重返奧委會後第一次參加如此大規模的國際賽事,當時《中國時報》派出40幾人的採訪團到北京採訪,余紀忠要我親自率團坐陣,這也是我第一次去北京。

  黃肇松回憶:那時候兩岸官方沒有任何接觸,但1990年的8月突然先後傳出日本自民黨副總裁金丸信到北京會見大陸國家主席楊尚昆之後,金丸信對台灣釋出好意,也可講是某種程度的推銷,說要到台灣願意為兩岸傳話;而無獨有偶的,美國阿拉斯加選出來的參議員史蒂文森也自稱有脈絡,要來台灣談一談,讓兩岸有更好的溝通交流。

  黃肇松說:8月中旬某一天下午,我主持《中國時報》編採會議時,政治組、經濟組都回報沒大事,只有大陸新聞中心的俞雨霖回報有則外電報道,說金丸信和史蒂文森想到台灣來幫忙溝通兩岸,我聽了心理有點感覺:“怎麼兩岸的事情需要外人傳話?我們去訪問中共的領導人,看看他們對台灣的政策是怎麼一個方向,不要透過國外國人來講”。

  黃肇松表示:大陸其實也沒有要透過外國人來講,當時《中國時報》裡有人認為採訪楊尚昆主席是一個幻想,不可能達成,但我說“我們做新聞第一求真求實,更重要要有前瞻性”;因為台灣很小,大家只能在這裡面找新聞,可是讀者有權利知道更大的世界裡面更大的事情,所以我們可以想辦法採訪。

  黃肇松指出:當時兩岸關係基本上是停滯的,大陸當時在國際關係上很不利,也希望台灣沒事最好,但是如果要進一步交往,也不知道要怎麼做,所以我有點感覺,如果提出採訪的申請,即使像中彩券一樣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最起碼做看看,約訪成功就有大新聞,不成功也沒什麼損失,於是我請俞雨霖赴北京蹲點,並言明如果約訪有結果,打電話只要講5個字“老黃,你來吧!”這樣我就知道了,反正我本來就準備要率亞運採訪團到北京。

  黃肇松說:後來果然接到俞雨霖的電話“老黃,你來吧!”於是我向余紀忠回報,余老也不敢相信,但俞雨霖回報說對方很有誠意,後來楊尚昆告訴我,他不只沒接受外媒專訪,就連大陸的《新華社》、《人民日報》也沒做過獨家專訪。

  黃肇松說:當時我做了各方面的準備,並且提前動身到北京,我原本以為這個專訪一個星期內就可以完成,然後再參加亞運揭幕式,待個兩三天就可以返台,因為那一年10月2日剛好是《中國時報》40周年,報社9月底要舉行“媒體與亞洲民主發展研討會”,邀請日本、印度、泰國等亞洲10個國家有代表性的媒體負責人與會,由於我是主持人,所以非回去不可,但是北京這邊的專訪一直安排不定,因為楊尚昆公務實在繁忙,加上北京首次準備亞運,後來總算挪出時間專訪成功,這證明,兩岸的事務不需要靠他人傳話,什麼有事情就直接談,楊尚昆也是這麼一個看法。

  黃肇松回憶:當時在人民大會裡進行專訪,楊尚昆就我們所關切的問題,綜合性的做了40分鐘完整答覆,接著我提出在場採訪的記者都想提問,楊尚昆因此特別延後下一個行程,回覆我們的提問。

  黃肇松說:我問北京方面認為要與台灣進行黨對黨的接觸,但台灣有100多個政黨要怎麼談?楊尚昆表示,還是會跟國民黨談,因為國民黨既然執政,就應該有能力將島內各黨派的意見綜合起來,這代表他蠻認真的思考這個問題;當時俞雨霖、黃輝珍等人問了6、7個問題之後,我覺得該提一些軟性的話題,當時楊尚昆看起來感覺很年輕,於是問他如何養生?他說他83歲,沒有時間運動,而他最好的運動就是一輩子搞革命,只有在文革時被軟禁10年期間,每天早上繞著自家住宅跑一個小時出大汗,這就是他的養生之道。

  黃肇松表示:對於兩岸統一的問題,楊尚昆說在他這一代看不到可以理解,然後指著我說,你們這一代如果都還看不到,那就不應該了,當時我大約40幾歲。總之,這次的專訪不論是實質上或人情面上,都開啟了高層新聞聯繫、交流的一個開始。

  黃肇松說:這個專訪當天晚上就立即處理,隔天《中國時報》以三個半版大幅報道,這讓大陸也感到驚訝,但因為很多媒體都知道《中國時報》專訪楊尚昆,而且當年《聯合報》總編輯黃年也提出聯合專訪的要求,但北京並未答應。而這個獨家專訪報道當時造成轟動,因為這是第一次有台灣媒體親自訪問到中國國家主席,同時楊尚昆還兼任對台事務的領導人,直接管理對台政策,所以重要性不在話下。

  黃肇松說:憑良心講,我們在進行專訪時沒感覺到有什麼限制,北京認為個訪問可以促進兩岸的交流溝通,所以大陸的省報、解放日報都轉載了有關主要內容,雖然沒有像《中國時報》刊登了5、6千字那麼多,他們大概刊了3千字。這篇重要專訪對於當年兩岸接觸之後的4、5年之間比較和平穩定的氛圍是有幫忙的。

  黃肇松表示:記得1993年11月《中國時報》和花旗銀行合作邀請已經卸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訪台演講,演講前由余紀忠主持一個座談,介紹我時,特別說明我曾專訪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老布什當時就說那場專訪非常重要,因為美國國務院逐字翻譯並送到白宮。

  黃肇松認為:因此,兩岸之間很多事如果透過直接的接觸來往,然後以第一手的資料提供給人民理解,很重要、而且很有價值。當時安排專訪楊尚昆並不容易,但是如果不試試看,永遠沒辦法創造這樣的一個溝通跟交流的歷史機會。

  黃肇松指出:之後我幾乎每年去大陸進行新聞方面的溝通工作,大大小小的,後來擴及到學術、文化活動、甚至一起辦展覽等等,平均一年5次,大約兩、三個月就會有一次,所以若從1990年自起到2008年從《中國時報》退休,後來到“中央社”服務、到世新大學教書,乃至於在《中華日報》服務,直到2020年以前,我赴大陸至少超過100次,去的地方以北京為上,其它去過的地方也不少,像是上海、福建、廣州等等,所以在當代的新聞界人士裡面,從事兩岸新聞交流來講,我應該算是老兵了。

  黃肇松說:這都是從楊尚昆的訪問、郭偉峰、范麗青的來台,以及其後的兩岸接觸,有了更廣闊交流,如今從1991年到今年已經30周年了,這是我記憶中難以磨滅的一個新聞雙向交流的事情,如今說來,可說是“時勢創造交流”。

  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確是所有交流的本錢和底子 

  中評社問:您認為1991年大陸記者到台灣採訪對兩岸新聞交流的重要性為何?

  黃肇松表示:兩岸的事情其實蠻複雜的,交流也不是口頭上講的那麼簡單,因為這裡面很多問題要磋商,要繼續能夠堅持下去,這都不容易,尤其新聞媒體的交流,因為兩岸新聞媒體的制度各有不同,但它的影響都是滿足人民知的權利。比如兩岸在1988年之前,蔣經國在他生命最後的階段,宣布解除戒嚴、廢除報禁、開放老兵回鄉探親,他做的這些決定,當時很多人一開始也不知道要怎麼落實,因為兩岸已經隔絕太久。所以兩岸新聞交流一方面是媒體有這個需要,因為從1988年開放探親開始,可能就給兩岸帶來貿易、投資、通商、通郵、通航等等,這叫“水到渠成”。但每一個階段都要有充分的資訊,充分的瞭解,不然交流隨時可能中斷。加上兩岸的政治關係複雜,台灣是政黨輪替制度,也不知道哪個政黨執政會影響兩岸交流,所以兩岸交流是困難重重的。

  黃肇松舉例: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因為民進黨從來沒有跟大陸有過交往的經驗與歷史,所以大家當時很擔心這個交流有變。我的觀察,所幸就是有1991年郭偉峰、范麗青這兩位先行者引發出新聞雙向交流的推動,讓兩岸交流得以持續下去,而新聞交流本身也逐步有進展,從原來“閩獅漁號”事件特別任務的採訪擴展到專題的採訪,再發展到駐點採訪,駐點時間也逐步延長,尤其現在在疫情之下還能堅持下來,這顯示了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黃肇松強調:兩岸都不願意因為其他事物的耽擱或者影響而切斷了新聞交流,雖然因為制度的不同,彼此對於媒體的角色、任務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透過駐點記者第一手的報道,總是對兩岸資訊的流通,人民知的權利的協助,還是有它基本的功能。

  黃肇松認為:也就是說,兩岸關係的起伏著眼於政經制度的不同,雖然不一直都是康莊大道,它一直有起伏,但是所幸兩岸新聞雙向交流沒有間斷,如果新聞交流斷了,或者受到更大的約束與限制,那麼其他方面的交流即使不中斷也會更困難,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延續、持續跟存在,郭偉峰、范麗青30年前以先行者入台採訪有歷史的重要性,也是兩岸新聞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註記。

  黃肇松回憶:2009年我在世新大學教書,以中國新聞協會副理事長的身份,帶訪問團到北京,見了當時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也見了後來接棒的張志軍,隔天準備結束訪問回到台北,當天晚上國台辦來電希望我延後一天返台,原來是陳雲林11月3日要訪問台灣,想徵詢我的意見。

  黃肇松說: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確是所有交流的本錢和底子,雖然我現在年事已高,有時從事兩岸交流具體工作也覺得蠻累的,但是想到也曾經為新聞交流貢獻出一點心力,這就成了鼓舞的力量。

  中評社問:目前兩岸新聞交流由於政治和疫情的影響,不很順暢,與過去全面交流的盛況有很大的不同。肇公以個人推動兩岸新聞雙向交流的體驗,對當前與未來的兩岸新聞雙向交流有何建言和期待?

  黃肇松表示:從全球疫情大爆發的環境來看,聯合國大會、APEC都改成視訊會議,國與國之間的領導人訪問活動基本上也終止了,所以不從悲觀的角度來看,即便大陸在台駐點的記者有的可能已經超過一年多沒回去大陸了,這陣子兩岸其他方面的交流也大受限制,他們能夠採訪的空間也相對萎縮,兩岸有關新聞交流的規模、頻率大幅減少。恢復兩岸交流的時間,或許要等到明年底,因此,在必須與病毒共生的生活架構下,怎麼樣恢復兩岸在各方面的交流,這也是一個值得研討的課題。兩岸新聞媒體的雙向交流應該儘速正常化。兩岸新聞交流如果被疫情沖斷而無法彌補、也無法重建的話,這對兩岸其他方面的交流是很不利的,所以我希望把兩岸新聞交流與學生交流列為恢復兩岸各項交流的優先項目,這是身為新聞老兵的一個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