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國持續鼓勵台灣半導體廠商赴美投資設廠,壯大美國製造實力。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雨田16日表示,產業鏈要轉移相當困難,準總統拜登雖然會持續推動,但因為美國成本太高,加上國際分工已經成形,要成功很困難。畢竟台商在大陸經營很久,一下子要拔起來,產業鏈轉移沒那麼容易。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16日召開“2021年台灣經濟情勢總展望”記者會,副院長黃進興和所長陳恭平出席,由研究員周雨田發表報告。
周雨田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經濟學博士,現任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他表示,美國鼓勵台半導體廠到美國設廠,目的在於強化美國製造業和就業市場。美國製造業因為外移因素相對比較弱,當初特朗普很清楚這點,拜登也會繼續推動,雖然不會像特朗普那麼用力。
但相當不容易,周雨田說,比如鴻海本來要去威斯康辛州,也跳票了。美國的成本太高了,主要是勞工的薪資,大概是大陸的好幾倍。在別的地方賺錢都賺不多了,怎麼會跑到那裡去。所以台廠移到美國不會發生,除非用錢下去。事實上,特朗普也沒有成功,他任內也沒什麼美國企業搬回去。因為整個國際分工已經成形,要扭轉已經很困難。
至於產業鏈轉移的部分,周雨田認為,要連根拔起有困難。畢竟台商在大陸經營很久,一下子要拔起來到東南亞去,沒有那麼容易。環境所趨使得台商移轉,但是並非政治力,除非政府要出錢,但台灣政府不會花那麼多錢做這件事情。這是施政的先後順序的問題,產業鏈轉移不是優先,現在就是口頭上鼓勵,也許會稅務上或是手續上給台商方便,但是實質上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