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今年3月初訪台,傳出向多名藍綠委提出台海情勢震盪,台灣需要備戰的警訊。台灣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系副教授柯義龍表示,莫健示警或許是掌握相關情資,但就現況看來,短期內台海震盪的可能性低,不過,也並非不無可能,未來半年美中台三方領導人的決策,都有可能是衝擊台海情勢的引爆點。
針對莫健對台提出備戰警訊,柯義龍分析幾個可能動機,其一,莫健真的掌握相關情資,因此向台灣示警,意味著台海危機一觸即發。其二,或許是美中角力之下衍生的政治操作,藉由放出風聲達到壯膽、恫嚇、恐怖平衡的效果,同時透過警告強化攏絡台灣靠向美國,以把握對中國角力的籌碼。 其三,美國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經濟,藉由警訊鼓動台灣對美軍購,以挹注經濟損失,尤其進入選舉年,確實有鼓動軍購的可能性。
但柯義龍也提到,無論莫健的警告是出於何種動機,他仍認為,短期內台海要發生震盪的可能性低,因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無論中國、美國都要處理經濟重創的問題,在經濟恢復之前,中國要動武的機會不大,雖然兩岸關係在防疫政策上出現摩擦,對立升溫,但中國大陸就整體利益考量下,短期之內對台動武不會是有利選擇。
疫情過後,台海有無可能發生危機?柯義龍向中評社表示,台海是否震盪,未來半年有三個指標可觀察。其一,蔡英文最後任期的兩岸路線。其二,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11月是否成功連任,以及其後續對中國的態度。其三,大陸領導階層是否為了紓解內部民粹壓力,對台下重手。
柯義龍向中評社表示,蔡英文的兩岸路線部分,因為其進入最後任期,可以選擇要延續固有脈絡,對中國採取強勢競爭的手段,或者,為了替自己立下良善的歷史定位,態度轉為和緩,讓兩岸關係在最後任期內保有持續交流的可能性。
柯義龍評估,蔡英文轉化態度的可能性高達六成,畢竟蔡這次大選雖然獲得史上最高票,但還是有550萬的反對聲浪存在,這是需要考量的政治現實,蔡理當心知肚明,假如衝到底,不只外部容易擦槍走火,內部反撲的可能性也極高,因此他認為,蔡英文不至於逞一時之快,承受相關風險。
美國方面,柯義龍指出,要看特朗普是否成功連任,目前因為疫情當頭,全球經濟受創,特朗普為尋求連任,勢必將重心放在防疫及維持美國經濟,美中角力趨於緩和、擱置,但假如特朗普順利連任,進入無後顧之憂的最後任期,很可能對中國貿易持續加壓。而中國也不是省油的燈,兩強對撞,就會出現台海危機引爆的可能。
至於中國因素,柯義龍說,中國在這波疫情經濟損失嚴重,加上兩岸對立民粹升溫,對台下重手的可能性就會提高。總之,未來半年三大指標會是台海情勢走向的觀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