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的10年協商期間即將到期,但隨著蔡英文連任,兩岸關係日趨緊張,3月25日行政院長蘇貞昌更是直白指出,“中國是一個國,我們(台灣)是一個國”。面對民進黨政府日趨“台獨”的傾向,以“九二共識”為政治基礎的ECFA,是斷還是續?陸委會25日晚透過書面形式指出,ECFA是兩岸在互惠互利原則下簽署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列入早期收穫的項目可相互減免關稅或開放市場,實施以來對雙方均有利,希望持續落實。而國安局早前則研判,大陸可能中止ECFA以轉移內部壓力,因而引起百萬台商的關切與憂心。
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於2010年6月29日共同簽署ECFA,標誌著兩岸經濟關係進入制度化合作的新發展階段,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則是兩岸簽署ECFA的政治基礎。
然而自蔡英文執政以來,拒不認同“九二共識”,兩岸漸行漸遠。3月25日,行政院長蘇貞昌被質詢兩岸交流議題時還指出,“中國是一個國,我們(台灣)是一個國”、“不贊成兩岸不往來,我們旁邊這麼大的國家、市場這麼大,跟他們往來我們有賺錢”等言論。如此直白的“獨”,ECFA的政治基礎明顯不復存在,還有必要延續嗎?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紅教授25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強調,ECFA不僅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問題。“九二共識”是兩岸協商談判、簽訂23項協議包括ECFA的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旦不承認“九二共識”或其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核心意涵,所有這些協議在政治與法理意義上也就失效了。至於是斷還是續,主動權其實在大陸。
有觀點認為,大陸對台政策的基本方向包括堅決反對“台獨”以及推動兩岸經濟交流,從宏觀角度思考兩岸關係的總體發展,大陸不會輕易中止ECFA。
對此,唐永紅認為,大陸當然希望兩岸能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面進行緊密交流合作,但交流合作也分為民間層面和公權力層面。在民間層面,任何時候都宜鼓勵發展兩岸交流合作,增強聯繫。但在公權力層面的制度化合作,必須堅持“政經不分離”。當前,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或其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核心意涵,堅持“一邊一國”或“一中一台”的兩岸關系性質定位,並不斷推動所謂“國家正常化”的“台獨”分裂活動。在沒有政治共識、政治基礎和政治前提條件下繼續運作ECFA,正是主張“政經分離”的台灣民進黨當局所希望的,事實上就陷入到民進黨當局的“一邊一國”或“一中一台”的政治框架之中去了,也就是把兩岸公權力層面的交流合作建立在“一邊一國”或“一中一台”的政治基礎上去了。如此,當然有助於民進黨當局政治、經濟雙重目標的實現,以及繼續執政,但顯然不利於大陸“反獨促統”目的。
唐永紅進一步分析指出,蔡英文2016年上台時,儘管民進黨當局沒有明確接受“九二共識”或其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核心意涵,但大陸基於善意的良好用心,讓ECFA等協議繼續運行,以聽其言觀其行,希望台灣當局迷途知返。但近4年來,蔡當局不僅頑固堅持“一邊一國”、“一中一台”的兩岸關系性質定位,而且大肆推動經濟“脫中”、文化去“中國化”,還勾結國際勢力呼籲形成聯盟對抗大陸。顯然,當前兩岸已無ECFA繼續運作的政治共識基礎了。
從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角度來看,唐永紅補充道,兩岸經濟體同為WTO成員,ECFA及其早期收獲清單被WTO認定為邁向全面自由貿易的過渡性安排;根據WTO的有關規定,通常有10年期限的原則性慣例,其中包括10年內必須完成90%以上的貨物實現零關稅進出口;現在ECFA即將到期,也應該按照WTO規範要求對ECFA的何去何從進行檢討。事實上,ECFA所推進的貿易自由化90%目標顯然未達成。ECFA因此也需要考慮何去何從。
ECFA不再延續將損害誰的利益?唐永紅表示,的確,ECFA整體上對兩岸經貿合作進而對兩岸民生經濟都有好處,但ECFA早期收獲清單的安排讓台灣方面受益更多;ECFA一旦停止運作,對台灣的直接影響在於目前正在享受零關稅的出口產品在大陸市場的價格競爭力會受到衝擊,這些貨物出口大陸將面臨關稅增高,在大陸市場的價格競爭力會下降;而間接影響在於,停止ECFA運作對台灣的發展環境,包括出口環境和投資環境都會產生負面的衝擊。島內外的投資人會注意到,一方面台灣生產的產品面臨比較高的關稅壁壘,另一方面兩岸關係不好,台灣更加邊緣化,難以有效全球化運作。這會導致在台灣投資、生產的意願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