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第六場閩南文化學術沙龍於四月廿七日在漳州市龍文區科能科技園舉行。本場沙龍以“閩南開元寺歷史文化”為主題,通過專家講解、嘉賓互動和文藝表演等形式,挖掘閩南開元寺歷史文化德澤遺馨,探討漳州開元寺釋醫及養生文化,進一步提升漳州千年古城文化品味。
福建省政協教科衛體委副主任、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漳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加來,漳州市政協副主席何偉燕,閩南師範大學副校長蔣一婷,漳州城市職業學院院長劉惠河,廈門市海滄區政協副主席陸曉紅,漳州市政協原副主席李惜真,漳州城市職業學院原黨委書記楊明元,省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閩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陳建安、廣東潮州韓山書院執行山長李偉雄、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鄭鏞、塗志偉等漳、廈、泉、潮州等地的有關專家學者、政企人士100餘人出席文化沙龍。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榮譽會員、沙龍主席吳子華,福建科能集團董事長吳毅禧先後在沙龍上致辭。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楊彤主持沙龍。
“著眼群眾性、注重專業性、遵循規範性、力求開放性,是閩南文化學術沙龍的特點。”吳子華在致辭時指出,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閩南文化學術沙龍,自2017年7月啟動以來,至今已成功舉辦五場。此次舉辦的第六場沙龍,議題更新,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的特點更突出;目的明確,專題性色彩更濃厚;規格高,學界政企嘉賓陣容更壯觀;規模大,各方支持,閩南文化形成的影響更顯著,希望嘉賓踴躍參與討論,進一步揭開漳州開元寺歷史文化面紗,為閩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歡迎閩南文化專家學者走進企業,來到科能。”致辭中,吳毅禧向參加沙龍的嘉賓介紹了科能集團的創立及運營情況。他指出,“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是企業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表現,是企業文化的一種表現。這就是現代企業普遍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原因。閩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源泉和動力。歡迎閩南文化專家學者們的到來,並感謝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把這期沙龍安排在企業舉辦,讓企業和閩南文化進一步'相識相交'。”
漳州開元寺的前身建於唐中宗嗣聖年間 (684) ,址在漳浦縣,至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 )奉詔改名,是改舊寺為開元寺。唐貞元二年(786) ,漳州州治由漳浦遷龍溪縣( 今薌城) ,乃移建縣治北二里許登高山下(即碧玉千峰)今芝山。唐盛時期的漳州開元寺地理條件得天獨厚、規模宏大。
主講過程中,福建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文化所所長、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謝重光以《唐代漳州開元寺與唐宋時期漳州佛教文化漫談》為題,探討交流唐代社會政治文化背景,認為唐代佛教臻於極盛,追溯唐玄宗敕建開元寺與漳州開元寺的興廢,探討漳州開元寺與三平祖師義中的關係,分析唐宋時期漳州的製度化佛教與民俗佛教。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原館長、廈門大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楊彥傑以《漳州開元寺的歷史記憶—— 以泉州開元寺為參照對象》為切入點,從什麼是開元寺入手,比較漳泉開元寺,講述漳泉開元寺歷經千年屢經興廢的歷史,認為漳、泉兩地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各有不同,這是我們理解漳州開元寺所必須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問題。並對弘揚開元文化進行思考,提出加強宣傳、深化研究、保護遺址、科學決策的四點建議。
漳州開元釋醫研究院院長蘇濤才圍繞《傳承弘揚漳州開元寺釋醫文化》,從禪修、禪醫、禪武的形成,講述漳州開元寺釋醫及養生文化的歷史特色,推動開元寺釋醫及養生文化的傳承弘揚。認為漳州開元寺文化是漳州千年古文明的一個見證。
主講精彩生動,提問踴躍有趣,互動妙語連珠,氣氛輕鬆愉快。沙龍現場,潮州也有開元寺,廣東潮州韓山書院執行山長李偉雄就此介紹了歷史上的漳州與潮州之間關係。閩南師範大學副教授段凌平提問了古代官方所建佛寺與民俗佛寺之間的關係。漳州市文管辦原主任、文博研究員楊麗華介紹了芝山尚存的一些重要文物,漳州城市職業學院教授鄭晨寅則補充了朱熹與芝山關係的史實,廈門市海滄區台籍社區主任助理、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符坤龍在提問時說,台灣也屬閩南文化區域,清康熙二十九年( 1690 ),台灣鎮總兵與台灣巡台兵備道在台南也建了開元寺,因為該寺為台灣第一座官建佛寺,便循唐玄宗所開之例,又稱“開元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鄭鏞則介紹了漳州開元寺禪武的源流。福建省武協副秘書長、漳州市武協副會長林志生談了漳州開元寺禪武如何傳承與發展。漳州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張靜容則提出瞭如何傳承發展閩南文化傳統的問題,許多專家學者、聽眾紛紛提問發言、交流互動。一個個促進閩南開元寺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寶貴建議,在專家學者與聽眾的交流中碰撞昇華。文化沙龍活動過程中,漳州開元釋醫研究院進行了禪香養生表演、開元釋醫養生功表演等。
該場沙龍由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漳州市閩南文化研究會、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福建科能集團承辦,福建芳華里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福建康之味集團、漳州開元釋醫研究院、漳州第二職業中專學校協辦。這是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第六場閩南文化學術沙龍。今後,研究會還將不定期在廈門、泉州、漳州舉辦文化沙龍,推動閩南文化傳承發展。
主講嘉賓及演講內容提要
● 謝重光,福建師範大學二級教授、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主講題目:《唐代漳州開元寺與唐宋時期漳州佛教文化漫談》。
內容提要:在魏晉南北朝佛教大量譯經,且佛教與儒道密切交流、內部交融也順暢頻繁的背景下,唐代佛教臻於極盛,八宗並弘,而且帝王也常翊讚佛教,全國普置開元寺,就是這一背景的產物,也是唐代佛教繁盛的一種表徵。武宗毀佛後,禪宗一枝獨秀,淨土宗與密宗摻雜在禪寺內作寓宗。
漳州的開元寺,是在唐代佛教極盛的背景下設立的。關於其設置始末,及其與三平祖師義中的關係,存在許多模糊不清的地方。這裡根據唐漳州刺史王諷的《三平大師碑銘并序》,參以三坪寺保存的《三平山廣濟大師行錄》,結合宋代《輿地紀勝》、明正德《大明漳州府志》的相關記載,予以釐清。同時對於唐宋時期漳州佛教流行的情況,作了扼要的介紹,主要指出兩點,一是主流佛教以製度性的禪宗為主,是法眼宗的發源地,禪宗與密宗有密切的結合;二是民俗佛教興起,而三平祖師信仰是這一信仰形態的濫觴。
● 楊彥傑,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原館長、廈門大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
主講題目:《漳州開元寺的歷史記憶—— 以泉州開元寺為參照對象》
內容提要:泉州開元寺與漳州開元寺都是“開元盛世”的產物。泉州開元寺是現實的,仍可觸摸;漳州開元寺已經無存,只能通過歷史記載和點滴遺物進行追溯。通過現存與歷史記載的比較,這兩座開元寺都是唐宋以來閩南地區最大型的佛教寺院。泉州開元寺的大雄寶殿、東西塔、古桑等遺物令人印象深刻;而漳州開元寺也曾存在各種大型建築,並存有唐玄宗禦像、宋仁宗御書經卷,以及唐宋銅鐘、咸通經幢等珍貴文物。宋代以來,這兩座寺院均與地方社會產生密切互動。泉州開元寺內的黃守恭祠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鄭芝龍捐助的大香爐、鹿港郊題刻依然存在;而漳州開元寺從南宋開始規模日減,儒佛之爭激烈,“一田三主”的出現更促使寺院民間化的過程。漳、泉兩地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各有不同,這是我們理解漳州開元寺所必須關注和思考的重要問題。
● 蘇濤才,漳州開元釋醫研究院院長
主講題目:《傳承弘揚漳州開元寺釋醫文化》
內容提要:漳州開元寺雄居閩南諸州寺院之冠,藏有珍貴佛典及珍稀文物。開元寺歷史上曾造就眾多高僧,如唐代義中禪師(三平祖師)、宋代從謙禪師、明代樵雲禪師、本源禪師等。
漳州開元寺僧歷來有參禪習武的傳統,禪拳結合。鑽研醫學,懸壺濟世,解民於疾苦,將禪、武、醫學融為一體。
漳州開元寺的傳統醫學、藥學具有較高的造詣,其醫藥秘方及研製的膏藥堪稱一絕,對於醫治各種跌打損傷、銃槍傷、各種痧症(俗稱72痧症)、腸胃病、婦科病等一些疑難病症具有獨特的療效,至今仍保存有“傷科點穴治療手法”“尋經治病經絡發”“十二時辰傷穴秘方”“二十四節氣傷科藥書”等,均為醫學珍寶。開元釋醫養生文獻豐富,將傳統中醫理論與閩南養生食療文化相結合,開創出閩南特色的養生食療理論。
開元寺禪師的禪修功夫很有特色,有一套修身養心之功法以及易筋經等,強體祛病,修身養生。
圖文/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