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夷所思~大陸年輕人搶著住進老人院

  【本報訊】養老院,顧名思義是給老人安享晚年的地方,可是在大陸卻有一群年輕人住進養老院,這是怎麼回事?而這看似匪夷所思的事情背後,卻藏著一個讓我們感到溫暖的真相。

  家家都有難念的經,養老最叫人頭疼。即使不缺金不缺銀,身邊卻少了跟自己說話的人。而對年輕人來說,頭疼的不只是養老,還有養自己。沒等來房價下跌,卻先迎來房租上漲,這可能是所有選擇留在大城市的年輕人最大的痛楚。最近,第一批90後已經搶著住進了養老院,只要滿足條件,房租每個月只需要300塊。養老院,不是是給老人安享晚年的地方嗎?一群年輕人住進來算怎麼回事?

“空巢青年”提前住進養老院,新型養老模式溫暖兩代人的心。

  在大陸說起「養老院」這個名詞,大多數人的印象是暮氣沉沉,自帶悲涼。

  而在養老院裡,生活著的老人們之中,有生活不便住進來的孤寡老人,也有體諒子女,不願成為別人眼中的“麻煩製造者”的年邁父母。

  當人老了,雪鬢霜鬟,暮景殘光,似乎無論如何都無法逃避孤獨的侵襲。同樣孤獨的,還有在大城市漂泊的年輕人。孤單地在城市打拼,獨自承擔生活的酸甜苦辣,用接近一半的工資,租住在年紀比自己還大的老房子裡,並且清楚地知道它永遠也不會屬於自己。他們自嘲為“空巢青年”。

  日常生活裡,“孤寡老人”和“空巢青年”這兩類人的生活軌跡似乎是平行的。他們有著迥然不同的生活閱歷、生活節奏、生活方式,但卻同樣面臨空巢、無助、孤獨等問題。當他們的人生重疊時,卻折射出了不一樣的溫暖。

  在杭州濱江區白馬湖畔的綠康陽光家園,是杭州規模最大的養老院,這裡住著600多位老人。在這個典型的養老院,卻搬進了一批90後。養老院甚至還給了他們特別的待遇,月租只要300元就能住上30平米的“酒店標間”。但有一個條件:每個月都要參加養老院裡的助老志願服務,時間不少於20小時。可以是過節時舉辦文藝晚會、陪老人散散步、運動、健身、教老人使用智慧手機、寫字、畫畫、打桌球……。

  今年年初,養老院向全社會的年輕人們發出了“招募貼”,很快就得到了回應。經過篩選後,有20位年輕人進入了面試。在經過面試,判斷年輕人是否對老人有愛心,是否能保證有時間陪伴老人後,養老院的老人們迎來了“小夥伴”,生活也悄悄發生著變化。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他們把一群老人寵成了孩子

  把養老院多餘的房間低價租給年輕人,換取年輕人貼心的陪伴。這個一舉多得的項目有一個很美的名字——“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2013年大學畢業,就來到杭州的楊雲海是參與者之一。他與朋友開了一個少兒藝術工作室,自己負責教國畫和書法。而現在,他的“學生”裡又多了十幾位老人。每個週六下午2:30,十來位老人便會准點坐在教室裡等楊老師來上課。寫得好的,楊雲海會表揚,寫得不好的,他也毫不客氣地指出,細緻到一撇一捺中。

  下課後,楊老師給“學生”們佈置了作業,“學生”們上交的作業上沒有寫名字,但“楊老師”都記得。老人們領了作業也很開心,有兩位老人,還小聲問鄰座的“同學”:“老師說每天寫幾張?”就像我們上小學時,沒聽清楚課堂作業一樣。李曉陽則是耐心地教老人們用微信視頻。王奶奶想跟遠在北京的兒子視頻聊天,但苦於沒人教,李曉陽的出現幫了大忙。他手把手帶著王奶奶操作,知道了“訣竅”的王奶奶,臉上樂開了花。

  蔡靜茹覺得自己加入“陪伴”專案是特別的緣分。“那時奶奶剛過世沒多久,能和老人住在一起,我覺得是對這份情誼的延續,也能讓我提前學習如何更好地照顧父母。”自從這些年輕人搬進去後,老人們開懷大笑的時間明顯增多了。年輕人為老人趕走孤獨,帶來生機與活力;老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在他們迷茫時給與真誠的建議,驅趕了他們的迷茫,更讓他們對生命又多了一分理解。

  其實,杭州這家養老院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最近這幾年“年輕人住進養老院”的養老方式在芬蘭、荷蘭等地都先後掀起不小的浪花。

  美國西雅圖的ILC甚至讓幼稚園的孩子們住進了養老院。當孩子握住瘦骨嶙峋的手,老人們切切實實地被這些小天使治癒了。

  MAX一遍遍跟爺爺介紹自己的名字,他知道這並不是惡作劇;小男孩與爺爺一起創造美味,爺爺笑得合不攏嘴;白髮蒼蒼的奶奶們,跟鬧騰的女孩一塊兒玩遊戲,年齡相差快一個世紀的玩伴都很開心;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用來形容這樣的場景或許最合適不過。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就取決於人們之間的距離,只有愛與陪伴,才能讓我們遠離孤獨。

養老新模式,點亮無數生命

當老齡化現象越來越普遍,我們唯一代獨生子女的80後、90後,肩上似乎扛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壓力。要如何給父母養老,將來我們老了,又將由誰來給我們養老?這看似是一個很遙遠的問題,當一場疾病、意外來臨時,你會發現可以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逃過衰老和死亡,父母如此、你我也是如此。當責任擺在面前的時候,我們終將成為家庭、乃至社會的頂樑柱,不是想成為,是不得不成為。
可生活雖然艱難,但還沒有到山窮水盡。或許年輕人住進養老院,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更讓這些老人的心多了一絲溫暖,也讓年輕人面對衰老和死亡多了一分底氣和坦然。
如果是這樣的養老院,未來老了,我願意約上三兩好友,一起安度晚年:優雅地喝著下午茶,吃著小蛋糕,聊聊血壓和身體,跟年輕人學學書法,和小朋友做遊戲,也許這才是人生最後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