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最早的古酒是3000多年前的商代酒。福州的青紅酒歷史有多長?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歐潭生說:20年前,我主持發掘的福州新店閩越國冶都內城發現一件半人高的大陶甕(飾方格紋和米字紋),小口鼓腹,顯然不適合盛水,與現代福州農村釀青紅酒的酒缸相似。由於是孤證,我沒有進一步探討。
歐副院長指出,2016年1 1月24日,省文史館組織館員們參觀長汀縣博物館,我發現一件標明“陶甕”的陶器(飾方格紋和回形紋),也是小口鼓腹、半人多高,經鑑定應為戰國晚期閩越國器物,出土於長汀縣策武鄉牛斗頭村。他說,長汀盛產米酒,也是用這種陶缸釀製的。因此,福州和長汀出土的閩越國大陶甕,就是2000多年前釀製青紅酒和米酒的酒缸。
歐潭生副院長指出,2016年12月26日,省文史館組織館員們參觀古田縣食用菌博物館,館內陳列用紅曲和糯米釀製古田黃酒的酒缸,與福州新店漢初大陶甕,長汀縣博物館展出的戰國晚期陶甕,何其相似乃爾!
他說,中國釀酒的歷史很長。《尚書》 是中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彙編,“尚”就是“上”,意即上古以來的書。上至堯舜,下至春秋時期秦穆公,成書於春秋戰國,其中《酒誥》 汲取殷商滅亡的教訓,提出只有祭祀時才能飲酒,可見商周飲酒之盛。《儀禮》 是中國最早的關於禮儀的典籍,成書於秦漢之際,其中《鄉飲酒禮第四》 記載:“尊兩壺於房戶間,斯禁,有玄酒在西。”意思是,在房屋窗台下,放酒和玄酒各一壺,壺下有器座,玄酒放在酒的西側。玄酒就是用於祭祀的好酒,用爵盛飲。一般的酒用觶盛飲。書中詳細記載了飲酒的禮儀和習俗。2006年福建浦城管九出土的春秋青銅器被譽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大夔龍耳鉞紋青銅杯最具特色,像尊、像觶,但總體像杯,是閩方國獨創的酒器。
此杯口沿雖然殘破,但杯身銅鉞紋十分清晰,銅鉞是權力和軍事指揮權的象徵,說明此杯只有掌握軍權的閩方國國王才能使用。想當年,閩北浦城閩方國的國王手握雙耳夔龍把,舉起酒杯敬酒,顯得十分大氣。人們都說閩北浦城一帶善飲酒,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這個傳統。
但是,考古界並未發現商周時期的釀酒器具,福州和長汀出土的閩越國大陶甕與福建民間還在廣泛使用的釀酒酒缸相似,說明這種以曲釀酒的福州青紅酒和閩西米酒釀造工藝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青紅酒和閩西米酒都是用酒麯釀造。酒麯,古代稱“酒麴”。《說文解字》 稱酒麴為酒母也。《左傳· 宣十二年》“叔展曰:有麥麴乎”,指麥麴可以御濕。酒麴中有灰黴菌和酵母菌兩種微生物,可以將糯米糖化、酒化,歐洲人直到19世紀才知道這種方法。
我國出土的最早古酒出現在1979年我主持發掘的河南羅山蟒張天湖商代墓地。其中一件商代晚期密封的青銅卣,卣蓋口與器體嚴密封閉,並呈束頸狀,不能開啟。器體完整無損,沒有任何銹孔。器內存有液體。當時,我們立即採取措施,用棉花和塑料布包裹,並裝箱由我親自乘火車軟臥送到北京,經國家文物局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介紹到北京大學化學系。取樣時,器底鑽了一個綠豆大的小孔,液體仍然流不出,說明封閉良好,器內壓力小於大氣壓。
後來,在器底又鑽了一個小孔進氣,才將液體慢慢抽出,盛入棕色瓶封存(約一公斤)。後經北京輕工食品研究所測出,液體內含微量甲酸乙酯(酒類芳香分子成分)。史籍記載,銅卣是古代祭禮時專門盛香酒的酒器。上述甲酸乙酯就是這種香酒芳香分子成分。
歐潭生說,1987年1月18日,這件銅器和古酒樣品由我帶著參加深圳首屆中國酒文化研討會,後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
(歐潭生/曾任省曇石山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