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鄉村振興戰略要服務老人農業

  【本報訊】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據十九大的戰略部署,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將鄉村振興戰略分為三個階段,時間節點分別是2020年、2035年、2050年。

  筆者以為,從現在到2035的近20年主要還是為鄉村振興創造條件或進行初步的鄉村振興,而非立即進行鄉村振興部署。當前學界、政策部門及地方政府對鄉村振興的理解存在急躁情緒,將鄉村振興戰略降低到鄉村振興方案,尤其試圖通過財政政策傾斜,通過以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為主導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來推動農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結果很可能是國家投入大量財政資金,地方重複建設同質競爭,資本投入血本無歸,農民也沒有受益。

  道理很簡單,當前幾乎所有關於農村產業興旺的方案都寄託在賺城市人“鄉愁”消費的錢。在中國農民占到全國總人口接近一半,城市戶籍人口只佔總人口42%的現階段,城市人“鄉愁”消費難以支撐農村的產業興旺,農民也難以依靠城市人的“鄉愁”消費致富。

  筆者以為,從現在到2035年應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準備期,鄉村振興的重點不是發展以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為代表的一二三產業融合,而是要目中有人,真正為仍然要依托農業和農村的2億多戶、6億多農民群體提供服務。

  未來20年,一方面要允許甚至鼓勵農民進城,因為農業GDP十分有限,由佔全國近一半人口的農民分享有限的農業GDP,無論如何是不可能致富的,農民致富的機會在城市、在二三產業,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另一方面,仍然有相當龐大數量的農民要返回鄉村,國家要為這部分缺少進城機會與能力的農民提供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使他們能夠享受基本公共服務。

半工加半耕的生存策略

  在當前和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除少數機會特別好的農戶家庭可以順利地體面進城以外,大部分農戶家庭都會存在“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現象,年輕子女進城務工經商,年老父母留村務農。

  城市獲利機會多,農村生活成本低,農戶家庭通過家庭代際分工來積累家庭資源,從而為家庭體面進城做準備,包括讓子女接受相對更好的教育、為子女在城市購房,以及為子女婚嫁提供資源條件。

  有兩種略微不同的家庭分離:一種是,農戶缺少全家進城的經濟能力,“半工半耕”是讓家庭獲利最大化的理性選擇;另一種是,雖然農戶家庭具有全家進城的經濟能力,但缺少在城市就業機會的年老父母不願待在城市子女家中吃閒飯,整天無所事事“等死”,而寧願返回農村種田和生活,這樣就既有收入,也有意義。

  農業和農村為進城失敗的農民提供了退路,農民如果不能體面進城,可以選擇體面地返鄉。又正是中國農民進城失敗可以退回農村,使得中國城市沒有出現發展中國家通常都有的大規模城市貧民窟,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保持了難得的政治社會穩定,城鄉間構造出了一種城鄉互補、相輔相成的關係。

  保留進城農戶土地權利尤其是保護“半工半耕”農戶的土地權利和耕種便利,是進城農民可以順利返鄉的基礎。無論如何,在當前及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以老人農業為特點的中國小農經濟還將有長期存在的合理性。

應對老齡化的小農經濟

  當前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挑戰是未富先老。當前中國仍然處在高速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剛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不久,無力建立完善的退休養老制度,尤其是仍然缺乏對農民的退休養老保障。

  2009年,中國開始進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試點工作。新農保為全國超過60歲的農民提供每月50 元的基礎養老保險,現在已經上漲到80元/月。雖然水平不高,但其重要意義在於將之前主要依靠家庭養老的農村老人納入了國家社會保障體系中。問題是,未富先老的中國社會是否真有能力為農民建立以國家責任為基礎的現代養老保障。

  我們來看當前中國農村養老的現狀。從全國情況來看,農民是沒有退休概念的,只要身體好,他們就仍然勞動。農村老人參加勞動,既是要減輕子女養老的負擔,同時也是要通過勞動證明自己沒有白活著吃閒飯,而是有用的。六七十歲的老人都可以勝任農業生產,不僅通過勞動獲得農業收入,而且通過季節性展開的農業生產來獲得勞動的意義,來展開生活的節奏。

  老年人回到農村,他們有自己的宅基地、有住房、有承包地、有庭院,還有村莊熟人社會,以及與大自然的親近,日子過得充實,生活還很愉快。種自家承包地,戶均幾畝地,在機械化條件下,勞動強度不高,農忙時間不長(一年兩三個月)。自己種果菜,自家養雞養豬,食品自給,還可以送一些給在城市打拼的子女。種自家承包地收入不高,業餘時間撈魚摸蝦搞點副業,既為增加收入,又為改善生活,還很有趣。

  也就是說,農村老年人失去在城市就業的機會,回到村莊,與土地結合起來,他們很快可以成為生產者而不只是一個純消費者,他們也不是農民家庭的負擔而是農民家庭中的重要生產者。他們的自我評價也很積極,老有所為正是對他們狀況的貼切評價。

  老年人種田都很認真,從糧食單產來看,老年人種田的糧食單產一般要超過規模經營,因為老年人種田一定會進行精心的田間管理,他們有的是時間進行田間管理。這就是為什麼以老年人為主的中國農業可以保證糧食自給的原因。

  也就是說,只要可以與土地結合起來,中國應對老齡化就有辦法,可以讓農村中大多數老年人老有所為、老有所養,甚至老有所樂。當前中國農村70%以上耕地仍然由農戶家庭耕種,其中絕大多數是由農戶家庭中老年父母耕種,表現出來的就是所謂“老人農業”。中國農村老年人仍然是當前中國社會最積極、最活躍的生產者。

重點服務 老人農業

  在學界和政策部門對十九大報告的解讀中,鄉村振興中的“產業興旺”似乎不太重視小農戶,往往集中筆墨在高大上的農村產業上面。與政策部門的認識相一致,地方實踐中幾乎所有鄉村振興中的產業興旺都被理解為推動鄉村旅遊,發展休閒農業。

  總體上講,這些“強富美”的高目標與高要求,實踐中往往變成了錦上添花,給一些本就具有優勢的地區和群體進行更多支持,卻忽視了中國現代化當前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將有限的寶貴資源用於保底,保證佔中國農民人口最多數的弱勢農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

  中國發展的現階段正是國際上通常所講中等收入階段,中等收入階段意味著國家資源是有限的,資源使用必須要有效率。能否及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是中國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通過自己在市場經濟中打拼發財致富,城市人有“鄉愁”消費的需求,一些具有區位優勢或旅游資源的農村通過積極開發來滿足城市人的需求賺錢,這些都是市場經濟中自然而然會發生的事情。國家有限資源不應當投入到少數地區和少數人的造富事業中,而應當集中資源解決市場失靈所產生積累下來的各種問題。

  當前及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老人農業不僅極為普遍,而且具有很大合理性,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資源投入應當重點支持老人農業。無論是從中國城市化還是從應對老齡化看,老人農業都十分重要。